“包给我们?那象刚才的那些人到哪发财去呢?”我忽然明白了些什么,又问:“那整个大堤的总承包人你见过吗?”他摇了摇头说:“不要说一包,就是二包也不会亲自来工地。你没听说过,有人编得有这样一首顺口溜:第一包住北京,遥控指挥不操心,工程投资他平分;第二包住省城,只打电话不见人,工程结算便提成;第三包关系硬,酒店出舞厅进,拿去大头不费劲;第四包到工地,材料上面打主意,偷工减料数第一;第五包管施工,盘剥克扣无师通,想方设法整民工;干工的实在苦,一天累得象阿乌(土话,不成人形的意思),到头来还糊不到二寸五(嘴巴)。”我听完他说的那段顺口溜,胸口象有一种什么东西在堵着,不知说什么才好。我的嘴嗫嚅了一下,竟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说出来。我对他又仔细地瞧了瞧,其实他并不老,顶多不过四十来岁,从他眉宇间透出来的那一股英气,如果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摧残了他脸庞上的细腻,让他过早地把青春的容颜磨去,他定然是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从与他的闲聊中,我看到了他的健谈、聪睿和幽默,如果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机或遇上了一个伯乐似的领导,说不定他就是一个十分称职的干部或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遗憾的是他没赶上机遇也没遇上伯乐,他现在就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社会上最底层的人。犹如一株葳蕤蓬勃的水杉,它生长在一个无人探知的深山老林里,虽然它长得挺拔俊俏,但它却永远都走不进人们欣赏的视野,获得应该有的赞美和颂扬,只能在大山里独秀,最后终老林中。此刻,我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也许他想的也很多、很丰富,但我敢肯定,他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对社会物质的摄取量,绝对不如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一般来说,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标准都是很低的,而且是最为现实的。种田的只盼望到了秋天收割时,丰满的稻子把一担担的箩筐装满,出外打工干活的,只想结帐时老板把他应得的工钱如数付清就是了——然而往往就这点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这并非他们没有远大抱负和宏伟理想,在他们年轻的时代,谁没有做过未来的理想之梦?只是经过了现实这块砂轮残酷地打磨后,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被统统地打磨掉了,留下的只有生活的窘迫和穷困的潦倒,只能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作必须的期望调整。有人说,农民是现实主义者,其实他们不现实不成,形势逼迫他们变得现实,他们总不至于整天饿着肚皮谈什么理想吧!过去,有“革命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之说,象他们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还可以聊以自慰,现在这种观念早已过时,没有人再这样提了,现在衡量人的尺子是钞票,象夏师傅这样一天只挣十几块的人,那里来的钞票,所以是量不出尺寸来的,也是最让人最瞧不起的。然而,历史的创造却又离不开他们,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可到头来真正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又是什么呢?他们能得到多少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呢?悲乎!哀乎!
牐犖也荒茉俚⒏橄氖Ω档氖奔淞耍要不然他的头儿看见了真要扣他的工资就麻烦了。我告别夏师傅后,一个人沿大堤又走了一会,便准备回家了。但刚才夏师傅对我说的那些话,仍在我脑海里回荡着。突然,我想到了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话说从前有一个很勤劳朴实的老农夫,在一次挖地时,挖到了一个金佛像,足有四五斤重。农夫想:这么大一尊金佛,放在咱一个老百姓家里,未免太委屈了,该不是上苍赐给万岁爷的吧!他想到这些年的风调雨顺,百姓安家乐业,丰衣足食,还不是皇上治国有方吗!他决定将这个金佛送给皇上,也好表表百姓对他的一片拥戴之心。于是,他将金佛像送给县太爷,要县太爷转呈给皇上。县太爷一看,这么大一座金佛像,满怀高兴,心想,天高皇帝远,子民送的是金像还是银像,他皇帝那能知道,换成银像就可以了。于是县太爷将金的留下,换成一个银的送给州府。州府府爷一看,这银像银光闪闪还是很不错的,这样送出去自己未捞到一点好处,未免太可惜了,便换成一个铜的送给省衙,省衙一看,这铜像也还值钱,就这样原封不动地送上去,也有些心痛,便换成一个铁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