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韩毓海《天xia》片断(1/3)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韩毓海《天下》片断

朋友们让我介绍《天下》的juti内容,别光贴一图吊人胃口,那我就贴一片断,请大家欣赏一下革命土匪韩毓海的文采。需要说明的是,文中不少观点是俺亲口给韩毓海这厮传授的,这厮竟然没有在注释里标明!

人间卢舍那

韩遇害

庄严mei丽的大佛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一hua一世界,一步一佛陀。沿着高高的石阶徐步而上,当卢舍那一步步映入yan帘的时候,震慑之余,心中涌起的竟然是淡淡的哀愁与恬mei。

同行者中,有新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的孔庆东同志,其凝视卢舍那慧目良久,即赞曰:“此岂佛陀乎?——观其目光,如mei少女企盼情人薄暮而至,似农家妇召唤劳作之夫君归来也!”

卢舍那大佛,据说是唐武则天仿自己面容而建造,因此,她既是华夏惟一an照女xing面容而建造的卢舍那佛像,恐怕也是世上最mei丽的佛陀了。“孔庆东代表”rouyan凡胎,自然算是个cu人,故也难怪会发此gan慨,竟将大佛“卢舍那”认成“中国之维纳斯”

(卢舍那像)

而想知dao何谓“卢舍那”那就必须先知dao所谓“佛有三shen”:即应shen佛“释迦牟尼”、法shen佛“毗卢折那”以及报shen佛“卢舍那”而其间区别,权简述如下,以备多识者指正:

首先,应shen佛乃gen据释迦牟尼仪容所塑造,因此,说白了不过就是释迦牟尼的遗像罢了。而法shen佛,乃“佛法”之人格象征wu,qiang调的是释迦牟尼roushen虽逝,而佛法永存。既如此,法shen佛“毗卢折那”作为佛法之人格象征wu,就既保存了释迦牟尼的bu分特征,又集中了当世面相的全bu优点,所以应该说是世间完mei形象之集大成。

而佛之“三shen”之中,也只有报shen佛“卢舍那”才宣称“现世现报”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为佛陀。而武则天以女人之shen,不但敢于称帝,而且敢于称佛,更an照自己的形象建造庄严mei丽之卢舍那——这在佛陀世界算起来,那也应该属tou一份的豪举。

众所周知,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佛教,盛行拜像和坐禅,积极于个人的“解脱”它认为众生在佛的指引下虽然得入涅磐,但最多也只能成为阿罗汉,而不能人人成佛;修来拜去,将来可以跻shen佛界的,其实也只有弥勒一人。所以,小乘佛教专事烧香、磕tou、拜弥勒,在艺术上造诣不高,充其量也就是大造弥勒佛像,以供烧香磕tou而已。而我们所谓“迷信”者,多指这一路中人。

而大乘佛教,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佛有许多化shen,特别是积下许多功德得入“涅磐”的人,可以暂时不入,而是降下人世,普渡众生。而且,任何人不必chu家苦行,只要信仰虔诚,敬佛与菩萨,则人人皆可成佛。“顿觉yan前生意满,回首世上苦人多。”――大乘佛教因此广泛传播佛生前无数次牺牲、为善的动人故事(一般称为佛本生谭),讴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人格,其对于佛教艺术,特别是北魏以来的石窟艺术影响shen远。从莫高窟bi画到龙门、云岗石窟艺术,充满了对佛陀苦行、苦节的生动gan人的叙述,夹杂了社会生活和人生斗争的描述。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才是佛教艺术最宝贵的财富,其中渗透着舍shen求法、为民请命的大乘jing1神。而这zhongjing1神,就远非小乘的独善其shen、专事向弥勒佛像磕tou请安所能比拟。

(大乘佛教崇尚千万佛的造像艺术)

一般来说,魏晋贵族阶级推崇小乘,玄谈释老的玄学乃“xing命之学”he心不过在保命养生;而北魏之后,大乘佛教方成了一点气候。这就是鲁迅在谈到魏晋佛学时所gan慨的:渺渺茫茫说教的成了主liu,而舍shen饲虎的反而成了旁门左dao。魏晋统治阶级之所以不能容忍大乘佛教的主要原因,乃是因为其“人人皆可成佛”之信念中,蕴涵着qiang烈的“众生平等”诉求。对于任何统治阶级来说,悠悠万事,其中“平等”这一件,当然最为他们所反对。因此,魏晋时代的佛教塑像中,主张现世报应、人皆可成佛的“卢舍那佛”自然就十分稀有和少见了。

武则天平等的思想,首先因为她是女xing。北方少数民族无一般汉族歧视妇女之伟大历史传统,鲜卑北魏更是几代母后掌握大权,以至于造成北魏dao武帝拓跋圭以“子贵母死”这zhong前所未有的残酷方式,来与自己的母系争权(见田余庆《拓跋史探》)。拓跋圭被bi1得山穷水尽,竟chu此下策,也可见鲜卑女人大大地厉害。而唐初母系多鲜卑贵族,故尚有此“女qiang人”之liu风余韵,这也是武则天能够上台的特殊历史条件之一。

(明人绘武则天像)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人wu,而争论之焦点,则集中于她所发动的政治上的最大革命——这当然就是开“文辞进士科”郭沫若先生等认为此举非常了得,从此以后,天下读书人(特别是文人)均可以“文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