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ldquo;五四rdquo;(2/3)

先看文章的题目,《匆匆》。描述时间可以有很多词汇,也可以用缓缓,悠悠,为什么要用“匆匆”呢?这里已经作者的时间观,在朱自清看来,时间是“匆匆”的,是快的,是急的。这个题目就给人一速度,还有一过程。你似乎能够看见时间以一动态的面貌呈现在你的面前。

我从生活给我的启发和一些好的书籍中得到的会是,还是要有意义的事,用生命的质量来战胜生命的短暂,(很佩服癌症协会的那些人。)用生命的境界来战胜永恒。当然,这要在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之下。

第一段“燕去了…”第一句是个排比句,选择了三个似同实异的生命现象。描述的是一循环的生命现象,令人到亲切、藉。然后第二句上提一个对比,那些东西都可以重复,但只有时间不重复“一去不复返”这个第二句用了一个第二人称“你”这是直接与读者对话,给人的觉十分亲切。最后是几个猜测式的追问。设想那时间可以被“偷”可以“藏”可以“逃走”都增添了时间的形象。我们看这开的第一段,用一个排比,一个对比,加上一串追问,造成一忧伤的节奏,但是这忧伤中又着优,因为它是思考中的忧伤,是寻觅中的忧伤。在清浅优的文字中,朱自清举重若轻地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表现终极关怀。

下面我们来细读一下。

文学家的任务不是替人选择,而是把这情形象化,变成一对象。选择本是各人自己的事。

好像一位客人,在几十年以后等着我们。实际上,人并不是到了遇到那位客人那一天突然死亡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死亡,每一秒钟,你内都有成千上万的细胞死去,当然,同时也有一些细胞新生,新生的越来越少,死亡的越来越多,于是,你就越来越靠近死亡了。分分秒秒的你,都在变化。下课时的你与上课时的你已经不同了。听完我的讲课,你便又老了一。时间问题是无数哲人、诗人、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面对的问题。

第二段“我不知他们给了我…”这第一句中用了一个“他们”这个“他们”是指谁呢?是父母?是领导?是老天爷?是上帝?我们中学里的语文考试常常采用标准答案的方式,什么东西都成标准答案。其实,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什么都有标准答案,还要老师什么?什么都成标准答案,说明我们很多老师的无能,也说明他们的蛮不讲理。这里的“他们”就是不确定的。正因为不确定,表现朱自清对时间的“无把握”其实我们全人类对时间都是无把握的。谁知时间是怎么来的?是本来就有的,还是我们自己造的,是上帝设计的,还是我们的错觉?正因为不确定,生活才有了意义。假如什么都确定了,什么都知了,人类也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了。但我们还是有一些东西是知的。知什么呢?朱自清知“八千多日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八千多是多少?看上去很多,其实也就是二十多年。同学们,从你的手中,已经有多少日溜去了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算你能活一百岁,也不过就是三万多天。也不过就是一千多个月。你一生中,也就能看到几百次“十五的月亮”不算不知,一算吓一。《匆匆》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朱自清24岁,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岁数,但他已经意识到“八千

时间无情,乐时不多,悲痛时不少,它就那样冷漠地、不受任何打动地,嘲笑着人类。

而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的古人并不太重视,中国人的本基本上是乐观的,时间不太。近代从西方才输了现代的时间观念。我们中国传统的时间是圆的,循环的,人可以转世投胎,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而从西方传来的时间是线的,一去不回的,好像文章只有上篇没有下篇,不你活得好坏,不你活没活够,就这一把,过这个村没这个店了。所以我们现代人与古代人叹时间的方式不太一样。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战胜时间的问题,如何摆脱对于时间的苦恼的问题。是寻作乐,天酒地,当大款,还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或是寻找一份人间真情。是立德,是立功,还是立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我想,《匆匆》这篇文章所给予我们的,便是这些启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