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国破山河在(2/6)

当时裕华纱厂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同行,主要是日本人开办的“东洋布行”(纺织厂)。建厂之初张松樵便一个谋远虑的决定,在英国机的同时购买分日本设备和件,由于有了采购机的正当理由,张松樵就能亲自前往上海和青岛的日本工厂行实地考察。这样一来,他不仅摸清对手底细,还顺手“牵”回不少宝贵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后来他又与中间商“泰华洋行”合作,于民国十二年(1924年)分两批派遣得力助手肖老大等十多人前往日本留学,份是“商业研修生”专攻纺织技术和营销策略。只是后来裕华纱厂全面崛起名声大噪,如梦初醒的日本人这才连忙撕毁合同,中止与其签订的合作计划,但是为时已晚。

其实蒋介石对德国人的背叛未必没有心理准备,秘密情报显示“七·七事变”前德国就与日本秘密签订反共防共的《柏林协定》,随着意大利加三国联盟渐成形,这样日本人就后来居上,在德国的全球利益天平上挤掉中国,使得国民政府成为轴心国联盟条约的第一个受害者。屈辱和悲愤令中国委员长一时情绪失控,将手中杯扔向德国大使,只是最后关那个改变方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天,一位神秘来客造访了戒备森严的武昌东湖官邸,他的意外到访注定要成为一导火索,从而引得蒋介石大动肝火怒不可遏。

蒋介石当场愤怒地砸碎一只玻璃杯。

但是这国际援助并不能说明德国是个主持正义的国家,国际往没有是非,更没有永远不变的立场,惟一的原则是利益使然。当初德国人反对日本侵华,目的并非主持公而是为了避免“使他们的战略野心发展到一个错误的方向”(希特勒语),也就是妨碍未来轴心国联盟的全球战略计划,所以当“卢沟桥事变”爆发德国大使立即投全力斡旋,据说希特勒亲自带信给日本天皇,试图说服日本不要在中国扩大战事,而应将注意力用于对付“来自北边的危险敌人——共产党苏俄”陶大使始终以双方盟友的份在东京与南京之间行穿梭外,斡旋一度现和平曙光,东京方面同意停战撤军,和谈看就要成功。

3

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先生。

为此他薪聘请欧洲留洋归来的留学生担任技师,广揽人才,工厂开办短训班,聘请洋工程师前来授课,老板同员工一样老老实实学生。他还立下许多厂规,比如无论工人还是职员,厂须经定期培训,考试不合格者辞退;上工后仍须月月考,考不合格者辞退。他自己力行,将技术人员尊为上宾,一时间学习和钻研技术在工厂蔚为风气。

父亲告诉我,武汉地区气候炎,那个年代没有空调,英国纺机落武汉土不服,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张松樵请来专家会诊,摸索对洋机行本土化改造,后来他们加装一可以人工调控的蒸汽嘴,有效解决了棉纱断的质量问题。生产实践使张松樵大彻大悟,他认识到一切舶来品须经消化收,决不能照搬或者“洋不化”他为此组织技师对生产行全面改造,大大提了生产效率。

至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武汉裕华纱厂的主力产品“红赛”、“绿赛”棉纱和“万年青”棉布均为当时国内家喻晓的国货名牌,质量全面赶超东洋货,产品远销华北、华南、西南以及南洋群岛各国。国产纺织工业迅速崛起,国产纱、布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已经对东洋产品形成优势,而裕华纱厂也从建厂之初的一万纱锭扩展到四万五千纱锭,布机五百台,工人达二千四百余人,生产规模名列当时湖北省私营纱厂第四位。

本来陶大使是个受人迎的尊贵客人,他不仅是德意志帝国驻华全权代表,同时也是蒋介石夫妇的私人朋友,为当时西方大国中为数不多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外官之一。但是此刻这位国民政府的老朋友却并非为友谊而来,他不得不遗憾地照会蒋委员长,德国政府决定召回在华军事顾问团,单方面中止两国之间所有合作项目,其中包括已经签订的购买军火合同。

但是这一切努力随着南京陷落而化为泡影。

张松樵独到的经营策略和战略光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陷困境的国民政府来说,德国人的背叛不啻于从背后上一刀。1931年日本悍然侵占东三省,站在中国一方伸张正义的国家既不是标榜民主楷模的英各国,也不是社会主义苏联,恰恰是后来成为法西斯邪恶轴心之首的希特勒德国。德国政府给于中国全力支持,不仅派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行军事改革,提军队战斗力,还免费接收中国军官赴德国受训,售以及无偿提供德式武和军火援助,帮助中国政府制定对日作战计划等等。直到抗战爆发之前,国民党中央军拥有的先装备大多为德国制造。

他们解释说:东洋人模仿欧人,所以东洋人是学生,他们的技术始终只是二。我们不能图便宜向学生学习,而要直接向老师学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