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运筹帷幄(2/4)

天气最易引发枪伤,因此汪副总裁往往要靠止痛药来持工作和同病痛作斗争。枪伤是一位神秘刺客的礼,曾经以行刺满清摄政王誉满天下的革命志士汪卫不幸也为刺客所刺,真乃天下一大奇闻。抗战前夕的1935年,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一个假扮记者的国青年突然连数枪,汪卫当场血溅中央大礼堂。虽然后来汪卫经抢救大难不死,但是多年之后最终还是这个陈旧枪伤要了他的命。尽有关刺客份动机以及幕后指使的谜底始终迷雾重重,然而汪卫心里明白,他的亲日派主张和言论就是招来杀之祸的源。

委员长转过来,厉声宣布说:总参谋上制定豫东作战方案…我要求你们,调集将,决全歼这个送上门来的土原师团!

中原战区风云突变,看来华北派遣军本不打算服从东京大本营那个“不得扩大战面”的命令,寺内寿一的战争野心像匹脱缰野,他要自行其是地行动,独自攻占中原甚至武汉。蒋介石在心里蔑视敌人,但是脸上并没有表现来。委员长气平静地询问白崇禧:土原区区一个师团竟敢单独冒我中原战区腹地,难他不怕被我军一吃掉吗?

这就是汪氏三大政治主张之一的“和谈救国”论。

蒋介石又问:若我军未能吃掉土原,当如何?



蒋介石背着手离开座位,他到自己内心正在被某东西,准确说是被一取胜的望和激情涨满。如果说在抗日战场上委员长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以战和”遏止日本人攻势变被动为主动的话,那么在党内政治斗争中他同样急需一场鼓舞人心的重大胜利来渡过信任危机,巩固统治地位,给汪卫和所有反对派迎痛击。所以中原这一仗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军事上,更是一场政治仗,不仅要打,而且必须取胜。

蒋介石仔细倾听将领发言。

蒋介石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在各省地方军队中,他最赏识的将领莫过于前这个被称作“小诸葛”的白崇禧。长期以来,军界有行说法是: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共产党占两个(林彪刘伯承),国民党一个半(白崇禧孙立人),可见得白崇禧的军事才能世所公认。蒋介石任命桂系将领白崇禧任举足轻重的副总长之职,足见得对其才华的重。

,寺内寿一要不顾一切在薛岳兵团背后打一颗棋行切断陇海铁路,然后我军决战中原。土原就是这颗不自量力的棋

军政长陈诚大声说:日军表面上占领华北广大地区,但是兵力十分空虚,在此背景下土原师团再次犯下孤军的兵家大忌,卑职以为这正是我军一个难得战机,应集中兵力聚而歼之。

副总长白崇禧则一步指,去年我军制定“北方阻击,南方击”的战略方针已经奏效,避免在华北战场与敌决战。而第十四师团自华北登陆以来没有打过像样的仗,土原又为非职业军人,难以对我军战力作正确判断,所以现在到了让敌人加倍付代价的时候了。

对亲日派领袖汪卫来说,1938年季的日注定不大好过,因为反复无常的天气和动不宁的形势都令他心备受折磨。

与烽烟四起的抗日战场相比,在香港秘密行的中日和谈几乎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中方代表宗武赴日谈判的答复被日方一拖再拖,变得遥遥无期,日方态度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傲慢无理,说明日本人正在对谈判失去兴趣。检讨对日战略,汪卫认为抗战恶果已经全面显现来,同大的日本人拼武力无异于自取灭亡,这个惨痛教训难不是为抗战十个月来的严峻形势所证明吗?因此抗战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谈判桌上来,哪怕再屈辱的条件也必须接受。中国历史上“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例不胜枚举,即使伟大的成吉思汗主中原和满清铁骑关,最终不也被大汉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潜移默化地同化了吗?因此中国军队再不可主动击,不要刺激日本人,避免击越多失败越快。

白崇禧答:自抗战以来,敌人以师团为单位的作战格局已经形成,他们狂妄地认为我军绝无击破或者全歼其一个师团的战力。仅以土原第十四师团为例,该敌人长驱直华北各省达数千公里,并未遭遇大规模战斗和重创,卑职认为我军反击的战机即存在于此。

3

白崇禧稍一思忖答:那就决将其击破或者赶过黄河,消除中原心腹大患。

遇刺后的汪卫表面有所收敛,实则却把亲日言论加付诸实施。据战后披文件表明,起初蒋介石对于在香港秘密行的中日和谈暗中控制,谈判代表必须分别向蒋、汪行汇报,只是到了后来形势变化,蒋介石穷于应对战争,党内大权旁落,谈判渠逐渐为汪卫所控制,才有了后来的宗武秘密访日、上海“重光堂会谈”和轰动一时的汪走事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