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劭,字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
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
价百倍,世俗
传,以为
谈。我们要知
,在汉魏六朝,品评人
是社会中的一件大事。任何人要
上层社会,都必须经过权威批评家的鉴定,由此决定自己的
价,就像当今欧
艺术市场上,只有权威批评家叫好的艺术品才能卖大价钱一样。曹
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
太不好评,而曹
得到的评语则是人所共知的:“治世之能臣,
世之
雄。”据说,为了
这时,如果突然现了一只虎或豹,会怎么样呢?大家都会把它当作不祥的怪
,就像童话里的鸭
认定那只小天鹅是丑小鸭一样。但鸭
们只不过嘲笑一下丑小鸭罢了,那些
俗的狗和平庸的羊却会一拥而上,给那只虎或豹画他一个大
脸。
曹的命运似乎老早就被决定了。
是英雄。但我以为,在他的铁骑践踏和铁腕统治之下,英雄业绩间或有之,英雄神却是不会有的。
实在地讲,曹嵩对他这个儿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
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
语。”所谓“三徙”是说孟
的母亲为了保证儿
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
”则是说孔
的儿
两次从
院中走过,孔
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看来,曹
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
教他,是个没家教的。所以他“任侠放
,不治行业”与刘
年轻时“好酒及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差不太多。
曹的命运,正是如此。
到了曹所
的桓、灵之世,情形就更是每下愈况。大汉王朝和它所代表的那个制度,里里外外都散发着尸臭。事实上,自王莽篡政光武中兴后,汉王朝就没再打起过
神。外戚擅权、宦官专政、军阀称雄,
臣拚命抓权,贪官拚命捞钱,老百姓则只好去吃观音土。
德的沦丧,更是一塌糊涂。当时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直如弦,死
边,曲如钩,反封侯”可见少廉寡耻和
是心非已成风尚。这一
都不奇怪。一个王朝和一
制度既然容不得君
,那就只能培养小人;既然听不得真话,大家便只好都说假话。当多数人都鬼鬼祟祟或战战兢兢,都乌
缩
或老鼠打
时,当权
嚣张
横
,卑鄙受到鼓励而
尚受到打击时,这个社会就很难有什么英雄气质和
贵
神,也很难产生虎和豹。有的,只是狗和羊。那
鄙的狗是由
野的狼退化而来的,那平庸的羊则是披着羊
的狼,而且是黄鼠狼。
曹的哥们袁绍、张邈等人,也是同类角
。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
得十分
格。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
和袁绍去看
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
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
来,曹
则趁
钻
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
带刺的
木丛中,动弹不得。曹
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
就蹦了
来。曹
鬼
这样多,难怪《三国志》说他“少机智,有权数”了。
如此喜恶作剧的孩
,大约并不讨人喜
,许多人也没把他放在
里(世人未之奇也)。然而太尉桥玄却认为曹
是“命世之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曹
莫属。因为曹
虽然调
捣
,不守规矩,却并非一般的
氓地痞或纨绔
弟。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正是
世需要的人才。所以桥玄十分看好曹
,竟以妻
相托,还建议他去结
许劭,看许劭怎么说。
曹这个人,小时候大约也是个“问题少年”与项羽、刘
少时不乏相同之
,只不过比他俩喜
读书。史书上说,曹
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
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
教一下他这个儿
。曹
知
了,便想
一个鬼
,来对付他那多
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
远远地见叔叔来了,立即作
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把曹
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
便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
我,才
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曹
什么,曹嵩都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