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叫做“符合”——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到韩信军营里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是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他们俩大惊失色,却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领兵打齐国去了,结果自然又是大获全胜。
在整个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是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要说韩信犯错误,就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他不顾大局。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为人名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这家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齐国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双方就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
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进发,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还怎么打呀?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呀,有这个命令。蒯通问,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蒯通说,这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吗要停呢?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您想想看,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好几年还不如郦食其几句话重要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也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
韩信这一继续进军,齐王知道后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嘛,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气哼哼地说,你郦食其是个骗子,是你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的——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王已经不设防了,他本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还设什么防啊?可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
齐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样一来,韩信算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本来能和和平平地把齐国的问题解决掉,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
就此事而言,应该说是韩信不顾全大局,他为了添增自己个人的功劳,对“和平使节”郦食其的贡献不服气,结果就让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赶快回来,回到荥阳。而韩信那样做肯定是打乱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韩信的第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