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挑战包括寻找到更环球意识的叙述角度,寻找到能够全世界
通的写作方式和语言。前二者是容易
到的,但后者却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生活在两
,甚至多
语言的环境中,我们在聆听和阅读别
语言的过程中,应更有意识地
验别
语言的表达方式、描述方式,从而在华文中寻找
最
确、最令人心领神会的表述语言。一旦找到或创作
这样的中国文学语言,才不会在翻译过程中
失大量的中国文字之
丽、之
蓄、之生命。
我们的文字和语言是最古老、又是最年轻的。五四运动之后才开始普及的文学语言(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革命)仍有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我们在文字创作中对中国语言的求索、锤炼,都在
化它的成熟。大众的语言是不断更新的,尤其在故土之外,它在不断被其他语言所影响、所浸
,但大众语言的
化是自然所至,是无意识的,而文学工作者们,如我们这样用祖传文字来创造当代语言之艺术的人,对中国语言的开掘与更新,则应是有意识的。
海外生活、学习了八年,使我认识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是次要的。汉学界外的文学读者对于中国文学,几乎是无知的。这当然与翻译者们有很大关系,甚至也可以归结到我们汉文字的特。西方语言学家认为中国语言是视觉的,而其他所有语言都是听觉的。因此中国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发展的一个例外。汉字的意象
造成审
对象视觉上的快
其实是最
烈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文字本
给人的意象是极其图像的)。中国文字的特别属
使我们在把中国文字传导给世界时有着
大困难。尽
我们所描写的生活经验是世界认识的(不像中国大陆的作家,若想他的故事被懂得,必须作大量的历史背景介绍,必定对一定的时代用语作注解),我们语言却不能通过翻译来得到理想的全球
通。我们语言中所
的情
与思想,中文本
所
有的无限丰富的表达,都成了无法变通,因此无法产生能量的电
。每每想到此,我总
到我们这个文学游牧民族面临的挑战非常的大。
晋末的符,在千万大军被谢安击退后,后裔们渐渐
亡到藏、羌
杂之地。他们传承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代代以歌唱的史诗使他们在游牧过程中,使自己的文化疆域变得无形却无限。那歌唱对别民族久远的
染,以及对自己文化基因的遗传,使之成为不灭的生命。那毕竟是太古老太悲伤的游牧形式。我们在祖国海岸线之外拥有了土地和天空,我们以自己的文字写着自己的往事与今事,写着梦想与现实,文学便是我们这个“游牧民族”代代相传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