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和青春有关的主题,定下栏目后,就由她们去组稿、改稿、编稿,或者带着她们出去采访,为一些栏目出谋划策,还让她们承担书写一些可以胜任的专题或是专栏文章。这些实习生中最优秀的人材,给编辑部留了下来,大量的不能留下来的孩子,也都在短短的实习期间,学到了不少东西,令她们一到了就职单位,就能上手工作。而且这些年轻的女孩时常还会怀着感激的心情对人说,我是跟着《人生》杂志的沈若尘实习的,沈若尘是我的老师等等。久而久之,沈若尘作为一个老编辑,不但是《人生》杂志的资深编辑,就是在上海滩的同行中,也有了很好的口碑和名声,近年来,主动要求跟着他来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人生》杂志内部,更是如此。碰到点具体的大小事情,比如杂志上的某篇文章被点名了,比如某个编辑又惹了点事情,遇上了麻烦,不但年轻的同志会主动请教他,就是主任副主任,也习惯地要他拿个主意。就连历任的主编、副主编,碰到棘手的事,都要虚心听取他的意见,问他该怎么办。而且经常是照着他提议的办了。
故而沈若尘的自我感觉还可以,没有像一些到了他这个年龄的人常有的失落感。他呢,在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经常帮其他报刊杂志、帮电台电视台干些活。有时候是递些点子,有时候是主持一个版面,有时候当个策划,有时候也为栏目写点文章,为重要一点的主持词做些润饰。对他来说,这些活儿都是顺手拈来,干熟悉了,不累。近年来他的活儿接的多一点,是他需要钱。不是说他家钱不够用,他在上着班,有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的收入;梅云清的厂子虽然夸了,但是她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认识几个外商,人家找她要货,她接下单子,再发下去,也能赚到一笔不比原来少的收入。他们夫妇的收入,供养两个读大学的孩子,还是可以的。问题是孩子大了,两室一厅的房子不够用了。平时美霞从大学里回家,一个自尊性极强的大姑娘,睡在客厅里的沙发上,沈若尘心中已是老大的不忍。这会儿,炀炀大专毕业前,已经把女朋友带回了家,更在显示,家里的房子,不可能有美霞的份。所以,沈若尘在内心深处,是想给美霞挣一点钱,房价那么贵,不能给她买下一套象模象样的房子,至少也能补贴她一下,像社会上的家长们常做的那样,给个首付什么的。
五十多了,年岁不绕人,他也只能这样尽力而为。
电台原来让人准备的稿子不理想,要动的地方比较多,沈若尘从晚饭后就动手,在电脑上直改到九点过,才有了些眉目,好在交通台的台长很配合,沈若尘刚拉出一稿,台长就读完了,连声道好,夸着说,姜还是老的辣。沈若尘却不满意,望了望窗外下个不停的雨,说时间不晚,还得通篇润饰一下,台长见他这么认真,对他说,那你安心改,改完了我开车送你回去。嗳,要不要通知给你准备夜宵。
沈若尘听说有车送,已经很感激了,连连摇头道:“不要夜宵,不要,你没看我这几年在发胖。”
最后这一稿通得相当顺利,十点一过,沈若尘就通完了,台长读了一遍,大喜过望地塞给他一只信封。沈若尘晓得,信封里是五百元,那是台长事先在电话中就说好的。
告辞下楼时,沈若尘说我还是自己打车回家吧。台长说讲好我送你的,你就别客气了,夜深人静,又在下雨,车不好叫,我这车有特别警务标志,什么道路都能开,你就放心坐着罢。
坐上台长的小车,沈若尘舒心地倚在靠背上,台长的车开得很快,雨下大了,风把雨点一阵阵地迎面拂向车窗玻璃,雨刮器在迅速地来回划动,在前窗玻璃上刮出两个扇面形。透过玻璃,沈若尘看到路灯的光影里,雨被风吹斜了,飞卷着扑向小车。
台长熟练地驾着他的车,见沈若尘注视着车窗外,他轻轻提醒一声:“坐好了。”
车转弯了,台长猛地一打方向盘,避过了一辆迎面而来的轿车。沈若尘抬头一看,台长为操近路,驶进了单向行驶的车道。这可是逆行啊,他正要提醒台长,转念一想,台长这车有特别警务标志,也就换成了一句提醒:“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