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平淡的境界(2/2)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的人,所以他的散文有一简练之。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是石中的,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人生滋味,想把它说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目的都是说这个味来。说不一个味,就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19916/1992

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理已经蕴在其中了。

如何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不了的。

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起来只有会心者知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到的是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玄虚,不要故作,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自然的文风了。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上的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功夫。

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比方,有了真灵和真验,就像是有了良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灵也。”平淡是真灵的,是本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