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普罗米修斯窃火的传说或者亚当偷智慧果的故事吧,几乎在一切民族的神话中,智慧都是神的特权,人获得智慧都是要受惩罚的。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
或动
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
觉到一
神
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
对于希腊人来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质言之,乃是一
神生活。我相信这个
理千古不易。一个人倘若不能从心灵中汲取大
分的快乐,他算什么哲学家呢?
苏格拉底,这个被雅典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
,宽脸,扁阔的鼻
,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
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
,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
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同情的理解。刚刚觉醒的求知
的自我享受实在是莫大的快乐,令人对其余一切视而无睹。当时的希腊,才告别天人浑然不分的童稚的神话时代,正如同一个少年人一样惊奇地发现了
上的星空和周遭的万
,试图凭借自己的
脑对世界作
解释。不过,思维力的运用至多是智慧的一义,且是较不重要的一义。神话的衰落不仅使宇宙成了一个陌生的需要重新解释的对象,而且使人生成了一个未知的有待独立思考的难题。至少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人们更多地把智慧视作一
人生觉悟,并且相信这
觉悟乃是幸福的惟一源泉。
当然,哲学给人带来的不只是快乐,更有痛苦。这是智慧与生俱来的痛苦,从一开始就纠缠着哲学,永远不会平息。
四
是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问何为智慧,我发现希腊哲人们往往反过来断定自足即智慧。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的需要,过一
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
役,保持
神的自由。人已被神遗弃,全能和不朽均成梦想,惟在无待外
而获自由这一
上尚可与神比攀。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又无妻室,全
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亚里士多德则反复论证哲学思辨乃惟一的无所待之乐,因其自足
而是人惟一可能过上的“神圣的生活”
但万事不可过,自足也不例外。犬儒派哲学家偏把自足推至极端,把不待外
变成了拒斥外
,简朴变成了苦行。最著名的是第欧
尼,他不要居室
,学动
睡在街面,从地上拣取
,乃至在众目睽睽下排
和
。自足失去向神看齐的本意,沦为与兽认同,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当第欧
尼声称从蔑视快乐中所得到的乐趣比从快乐本
中所得到的还要多时,再
糙的耳朵也该听得
一
造作的意味。难怪苏格拉底忍不住要挖苦他那位创立了犬儒学派的学生安提斯泰说:“我从你外衣的破
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
学者们把希腊理思想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是从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犬儒派到斯多噶派的苦行主义,另一是从德谟克利特、昔勒尼派到伊
鸠鲁派的享乐主义。其实,两者的差距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德谟克利特和伊
鸠鲁都把灵魂看作幸福的居所,主张
质生活上的节制和淡泊,只是他们并不反对享受来之容易的自然的快乐罢了。至于号称享乐学派的昔勒尼派,其首领阿里斯底波同样承认智慧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带来快乐,而财富本
并不值得追求。当一个富翁把他带到家里炫耀住宅的华丽时,他把唾沫吐在富翁脸上,轻蔑地说
,在铺满大理石的地板上实在找不到一个更适合于吐痰的地方。垂暮之年,他告诉他的女儿兼学生阿莱特,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乃是“不要重视非必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