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节革命神话举例(2/2)

蒋公在日本听到消息,立刻约集了在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的十几位中国同学,积极准备回国。联队长飞松宽吾与师团长长冈外史知了他们的志愿,不仅不加以拦阻,而且置宴为他们饯行,席间照武士的礼节,以冷代酒,表示永别。盛冷的杯,叫“武士誓不生还的辞别杯”

直到一九一一辛亥年的夏天,因四川保路风,蒋介石应陈其之召回沪“密商举义计划”(见《陈英士先生年谱》,页十九),后因假满返日,重回十三联队。未久,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又得陈其返国,即向日本师团长请假,然师团长与清廷陆军有约,非得清方许可,不能擅自回国,遂向联队长请假四十八小时,明知不可能于期限回营,实借此乔装返国,有如逃兵,事实上亦一去不复返营。然而史学家黎东方却把此一仓皇归国,据靠不住的听途说,渲染得像风萧萧兮易寒的荆轲秦:

在蒋公的号召之下,第十三联队以外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也都愿意一齐回国,参加革命。他们一共为一百二十人左右,有文有武;他们避开了日本宪兵警察与清廷侦探的监视,顺利搭上船,在上海登陆。

于此可知“丈夫团”接同盟会而成立,应在一九O五年,为同盟会中学军事同志们的盟中加盟,团员人数极少。据《黄膺白先生家传》说“合同志中之尤贞者,得二十五人”阎锡山的《回忆录》则说是二十八人,沈云龙撰《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谓一共三十二人,又据黄郛的太太沈亦云写的《亦云回忆》,团员有三十四人。另一方面,阎锡山提到的二十八人中,有五人不见于沈云龙的笔下,如统统算,团员可达四十三人,但其中并没有姓蒋的(丈夫团成员表可见于李敖《蒋介石研究续集》)。

其优秀及诚恳可靠者若人请其参加,遂改名曰“丈夫咸城团”复开成立大会,故此一组织,有两次成立会,亦佳话耳。

此何异写历史小说?师团长本不准回国,联队长只照例准四十八小时假,逾期即以逃兵论,何来置宴饯行?还要“照武士的礼节,以冷代酒,表示永别”更是尽情想像的能事。事实上,与蒋介石结伴回国的仅张群和陈星枢两人。其他有二十余名学军事的留日学生大约于此时辍学回国,但并不同行,所谓“一百二十人左右”云云,毫无据。而这些学生由于擅自回国,都被学校开除了。

这一百二十多位同志,成了陈先烈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帮助陈先烈于历九月十四日(历十一月三日)光复上海。(《蒋公介石序传》页三十)。

张群是和蒋介石同船在一九O八年天去日本的“丈夫团”有他的名字,却没有蒋介石的名字,自然反证了“丈夫团”没有收蒋介石。因此,所谓蒋介石是“丈夫团”团员之说,不但文献无证,甚至不见于他早期“钦定”的《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这书只承认他加同盟会)。可见《蒋总统秘录》中的蒋介石“并且和张群都加了在同盟会会员中的军事留学生们所组成的一个秘密团‘丈夫团’”之说,完全是七十年后的追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