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书告中最可注意的是,他用了“假令共党果能由此觉悟”的字,这是他在二十一天前元旦文告中所没有的。蒋介石在元旦文告中,只暗示了共产党没有“和平的诚意”但还没有明指共产党罪该“觉悟”这一字
,显然跟他回白崇禧电文中“假令共党确能幡然悔祸”如
一辙,由此可见蒋介石的心态。所谓“悔祸”是比悔过更严重的字
,悔过不过是表示后悔自己犯了过失“悔祸”却表示自己造成了祸
。《左传》(隐公十一年)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毋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柳宗元《柳先生集》(逐毕方文)说:“祝
悔祸兮,回禄屏气。”这些都显示了“悔祸”的真义。蒋介石用到这
字
,显然自己仍以胜利者自居、仍以优势者自居、仍以
在上者自居。因为在常识上,只有居于这
地位的人,才会要求别人“悔祸”也?选
中正自元旦发表文告倡导和平以来,全国同声响应,一致拥护。乃时逾兼旬,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人民之涂炭,曷其有极。为冀格共党,解救人民倒悬于万一,爰特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之规定,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务望全国军民暨各级政府,共矢
诚,同心一德,翊赞李代总统,一致协力,促成永久和平。中正毕生从事国民革命,服膺三民主义,自十五年自广州北伐,以至完成统一,无时不以保卫民族、实现民主、匡济民生为职志,同时即认定必须确保和平,尔后一切政治、经济之改
,始有巩固之基础。故先后二十余年,只有对日之战
持到底,此外对内虽有时不得已而用兵,均不惜个人牺牲一切,忍让为国,往事斑斑,世所共见。假定共党果能由此觉悟,罢战言和,拯救人民于
火,保持国家之元气,使领土主权克臻完整,历史文化与社会秩序不受摧残,人民生活与自由权利确有保障,在此原则之下,以致和平之功,此固中正声馨祝祷以求者也。(《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三十二卷,页二O九至二一O)
然而到一九四八年年底,徐会战已近尾声,国民党大军大败亏输,南京政府朝野震动,蒋想把内战国际化,提请
、苏、英、法四国
预,但十天之后,被四国拒绝。(见ShawYuming,AnAmericanssionaryinChina,P.243)蒋亦曾于八月上旬的一个周末,约司徒雷登在牯岭长谈,
调组织国际反共联盟的必要,但反应不佳。蒋又想把国共内战提到联合国,作为威胁世界和平案,发了后来的“控苏案”之先声。但这些“远
”救不了“近火”此时民间和谈之声又起,蒋介石
到为难时,才去找李宗仁商谈。他自己不好意思吃回
草,再同中共讲和,只有找副总统
来背黑锅或
“替死鬼”当事态日渐严重,蒋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破例登门拜访李宗仁求教,并表示愿意引退,请李
起残局。李未即答应。
对蒋介石这一心态,当时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后来在回忆录《在中国五十年》(FiftyYearsinChina)第十章《没有实现的梦》(TheDreamThatDidNoteTrue)里,曾加旁观者清的论列。司徒雷登说蒋介石的“引退谋和书告”“大礼而论,这是一篇严肃而庄重声明,但也
有致命
的缺
,那就是他以一个权力
大的统治者的仁慈立场来对付兴兵作
的叛徒,同时也漠视政府本
所
的绝望境况。”(Onthewhole?熏itwasadignifiedandnoblestatement.Butithadthefatalflawofassumingthegraciousattitudeofapowerfulrulerindealingwithtroublesomerebelsandofignoringthedesperateplightofhisgovernment.)这
评论,
最后蒋介石祭宪法程序要李宗仁
,并向李保证五年之内不
预政治。就这样,到了一月二十一日,蒋就下野了。蒋并替李宗仁拟好文稿,要李签字后散会。蒋本人的文稿于发表前由张群
李宗仁阅读,全文如下:
去之而后快。但“桂系”在北伐和抗战中都立有大功,去之却也不易,不但不易,反倒愈去之愈引起反。行宪后第一任总统副总统选举,总统宝座固天下莫能与之争,为蒋介石所得,但副总统宝座却被李宗仁所得。李宗仁虽当上副总统,但不为蒋介石所喜,备受冷落,日长无事,只好游山玩
,但当李宗仁长兄在桂林病殁,蒋怕李回到广西老巢,竟不准请假赴桂吊丧。(见《李宗仁回忆录》,页八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