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闻》被封门后,维新派的书局也被没收、改组,变成了“官书局”由孙家鼐主持,正式版一
官报,这可说是中国最正式的官报,大名叫(官书局报)。用黄土纸
封面,长九英寸,宽五英寸,内容除了也有“上谕”和“奏折”一类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世界新知识的翻译。这个报纸为了怕当政者不满意,特别声明凡是批评政治的和人
的文章,都不能登。虽然这个报如此委曲求全,可是到了“戊戌政变”发生,西太后还是把它看
传播新知识的
中钉,还是停刊了。西太后虽然不许别人办报,可是她却不得不承认:报纸这件东西也有它的好
。所以,在八国联军以后,她也想办报了。(甲午战争那一次,被日本一个国家打破,中国人气得想办报;这回八国联军,一次被八个国家打破,中国人当然更气得想办报了!)
沪上各报内,苏报近更狂吠,愈无忌惮,着即拿办。转饬密派役,将单开各要犯分别严拿,各获禀办,毋稍
漏疏虞,致被克脱。
专制政府虽
可是,我们不能怪咸丰皇帝,因为他压儿没有这
观念。过了八年(一八五九),又一个有心人
来了,他的名字叫洪仁歼,他是太平天国的军师。他向天王洪秀全献了一
(资政新篇》,其中有一
分劝天王设立“新闻馆”并在各省任命品行好的人
“新闻官”职务要独立,别的官儿不能
他。他这个建议,很有
光,他所以有这
光,乃是因为在他家里有几个洋鬼
传教士替他打派司。
什么事,想偷懒是不行的。报的时间是每天黄昏或晚上,所以等于是晚报。这
晚报在京师当天虽可以看到,但是外省就麻烦了,比如说浙江,可能三四个月后才能转到,那时候“新闻”可能早已变成“旧闻”了。;在清朝文宗咸丰元年(一八五一),一个有心人名叫张带的,看到(京报)内容既简陋,
传得又馒,卖得不但贵而且不容易买。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政府来办报,结果被皇帝狠狠的骂了一顿,说这
意见“可笑之至”!
专制政府不迎办报,可是
好自由的人却要办。他们办报,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就是租界。租界是专制政府
不到的地方,是大城里面一些由洋鬼
辖的地区。专制政府欺负自己人很拿手,可是欺负老外却不行,手反被拿,只好同意洋鬼
在中国大城里划分势力范围,割据称雄。洋鬼
有新闻自由的传统,
迎办报,中国知识分
就在租界大办特办起来,其中最有名的,是《苏报》。《苏报》是章炳磷(太炎)、蔡元培、邹容这些老少革命党办的报,他们在上海租界里攻击专制政府,骂清廷皇帝是“小丑”等等,愈骂愈
兴。骂得专制政府吃不消了,秘电这个地区的封疆大吏说:
西太后办的报叫《政治官报)(后来改名叫《内阁官报),这个报,还是杂志的形式,不过里面的样多了:“上谕”、“奏折”、“电报”、“法制章程”、“条约合同”、“外事”、“广告”等,都是基本内容。它的宗旨是:“凡私家论说及风闻不实之事,一概不录。”显然是针对以前(中外纪闻狸“社论”而发的。这个《政治官报》只是要报
政治,并不是要谈政治,所以要议论的,免啦!
当时的中国人,本没有订报的观念。所以这份仲外纪闻》,也不敢公开发行。它印了三千份,拜托并且买通送惊报》的报憧,每天随着(京报》“分送诸官宅”可是,当时大家
不清这份报是怎么一回
事,老是疑心有什么
谋送上门来。所以,即使白送,有人也不敢收。
得
憧们也害怕了,觉得这个报一定不是什么好报,为了怕连累,最后也拒绝代送了。(中外纪闻)发行了半年,正巧当时御史老爷杨崇伊攻击这个报,说它“诽议朝政”请下令封它。于是皇帝就下令查封,并且把文廷式赶回家乡去,还说永远不再用他当官了。
现在看来,真正“可笑之至”的,不是张带,而是西太后的丈夫。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很觉得没面,连小日本都打不过。大家研究打不过的原因是:中国太落伍了,在新世界中完全跟不上时代。要跟得上时代的法
,一定要宣传新思想,工
就是办报。在当时,北京维新派官绅像文廷式等,办了一家“
学会书局”
版了一
《中外纪闻》的报纸,也叫
《中外公报)。这份报纸的最早赞助人,就是后来中华民国第一任想当皇帝的大总统袁世凯,他捐了五百块钱
基金。五百块钱在那时候,没有能力买印刷机,所以报纸是用木板刻的,每天
一张,内容以社论为主,新闻反倒次要。主持这个报纸的实际人
,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这个报,可说是有史以来,中国民间的第一份像样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