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身负箭伤。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发布赦书;狼狈而回。
郑国这一箭,摧毁了四百余年周王朝国王的最高权力和威望。周王朝中央政府已降低到跟各封国政府同等的地位。高不可攀的国王,经过这一次以及稍后不断贬值后,逐渐从人们脑海中消失,只有在野心家企图利用他时,才想到他。周王朝本是一个组织松懈的王朝,现在各封国林立,每一个封国都是一个最高权力单位,再没有可干涉他们的人。
但郑国的黄金时代也告过去,姬寤生不久逝世,父子两代辛苦建立起来的霸权,跟着瓦解。他的儿子姬忽继位,大臣祭仲当宰相。姬忽是一位名将,在他独当一面时,光芒四射。可是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他一旦总揽全局,面对比军事要复杂万倍的政治情况,即不能胜任。
姬忽的弟弟姬突,在他哥哥继位时,逃到宋国,跟宋国国君子冯缔结密约,企图夺取宝座。稍后姬忽的大臣祭伸出使宋国,子冯跟祭仲缔结密约。祭仲回国后,遂向姬忽提出最后通牒:“你继承大位,并不是先君的意思,只因我一再劝告,才这样决定。宋国乘我出使之便,把我囚禁,逼我立下盟誓,迎立姬突当国君,我恐怕空死无补于大局,只好应许。现在宋国大军已经压境,群臣都已前往迎接。你不如暂时退位,以后如有机会,当接你回国。”姬忽曾统率郑国最精锐的兵团南征北战,生龙活虎般帮助老爹建立起一等强国,想不到当了国君,反而一筹莫展(我们奇怪他对军队竟连一点影响力都没有),只好逃往卫国。他的弟弟姬突如愿以偿。
这样逐君型的不流血政变,是春秋时代才有的特征。春秋时代过去之后,大多数成功的政变,旧君都免不了被砍掉头颅——运气最好的也免不了终身囚禁。
四楚王国
当周王朝势力萎缩,中央政府丧失统御力量之际,长江中游的楚部落更加强大。跟当初周部落沿着渭水逐渐东移一样,楚部落沿着长江也逐渐东移。
楚部落跟周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楚部落可能(我们不敢十分确定)是苗民族的一支,因之具有特别的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例如楚部落把“吃奶”叫“谷”把“老虎’叫“于菟”以致周王朝讥嘲他们是“南蛮鸟舌的人”指他们讲话像鸟叫般的难懂。楚部落崇拜火神,周王朝崇拜农神、楚部落崇拜命运,周王朝崇拜祖先。中华人已有政府组织数百年或千余年(假如把传说时代也加进去的话),楚部落还只是一个部落,自然十分落后。他们也自己承认落后,并且骄傲的以蛮族自居。他们原先定居在今湖北省西部一带——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什么地方来到该地区。最后东迁到丹阳(湖北枝江)。本世纪(前八)九十年代,势力已越过汉水,到达淮河。它是一个新兴的力量,人数众多而又骁勇善战,当它的势力在汉水、淮河之上出现时,它已强大到没有一个封国能阻挡它。
纪元前七○六年,他们的酋长囗熊通进攻汉水东岸的随国(湖北随州),随国大败。为了缓和楚部落的压力,随国向囗熊通馅媚说,他可向周王朝中央政府请求封囗熊通为国王。这件事在逻辑上就说不通,周政府的国王不过也是国王,根本没有资格封别人再当国王,而且周王朝也绝不会傻到无缘无故鼓励另外冒出一个新的中央政府。囗熊通不久就听到拒绝的消息,大怒说:“周王算什么东西,我想当王,就自己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