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三章纪元前第一世纪(2/6)

“李陵对士兵非常护,平时常以杀敌报国为最大志愿。如今不幸战败,而一些没有冒一危险的大人先生,却在一旁议论纷纷,挑剔他的过错,使人痛心。李陵以不满五千人的步兵,沙漠与八万骑兵对抗,转斗数百里,箭尽力竭,但仍冒白刃反攻,下毫无离心,自古名将,不过如此。他虽被俘,却曾力挫敌,也足以名垂天下。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绝非自本心,他一定另有计谋,报效祖国。”

迁,夏(陕西韩城)人,他的史学名著《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最有价值的史书。

诏狱法的特征是,犯法与犯罪无关。法官的唯一任务是运用法律条文编撰一件符合上级目旨意的判决书。司迁不过一个中级官员而已,即令最级官员,只要陷诏狱系统,都不能自保。像削平七国之,拯救西汉王朝的救星,后来担任宰相的周亚夫,他的儿曾购买一些纸糊的刀枪之类的葬,预备老爹死后焚化。有人告发周亚夫私藏武,立刻就被投诏狱。周亚夫向法官解释那些只是死人的用,法官何尝不知那是死人的用,但他们的任务不是追寻真相,而是执行命令,只好回答说:“你虽然没有在地上叛,但很明显的,你将在地下叛。”周亚夫只有死亡。另一位农林长(大农令)颜异,当皇帝刘彻发行一专门向封国诈财勒索用的“鹿币”时,颜异仅只向外翻了一下嘴,也立刻被投诏狱,法官判他犯了“腹诽”大罪——虽然没有在言词上反政府,但却很明显的在肚里反政府。颜异也只有死亡。

二司迁·路温舒

纪元前八一年,刘彻已死,在匈羁留二十年的苏武被释回国时,写信给李陵,劝他一同回国。李陵复信说:“我当时所以不死,只是打算效法前辈英雄,有所作为。可是,大志未成,全族被刘彻屠戮,老母都不能幸免。仰天捶尽,继之泣血。”忍辱负重的人不可能被狂谅。沉痛的心情,也不可能被浮之徒了解。所以李陵、司迁不得不成为悲剧人

《史记》上自纪元前二十七世纪黄帝姬轩辕,直到本世纪(前一)他受腐刑之后。用二百余人的传记,表达二千六百年间的人事变化和社会变动。再用若表格和专题报导,作为补充。以简练的中国古文写五十二万字书,成为中国史籍的珍宝。而且这裁,从此被史学家奉为圭臬,中国所谓“正史”两千年来都迁所创立下的范畴。

然而,当这著写到一半时,李陵被俘,皇帝刘彻大怒,在专制帝王中,只有自己的命值钱,别人的命都不值钱,所以,他认为李陵应该自杀。大臣们谄媚刘彻,也一致认为李陵应该自杀。刘彻问司迁的意见,司迁的灾难于是来临,他回答的恰恰是刘彻所不愿意听的话,他说:

腐刑固然痛苦,但尤其羞辱,司迁几次都要自杀,但他终于在残忍的命运下活下去,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记》著,他的苦心使我们谢。

李陵被俘,使中国史学之父司迁,受到酷刑。

在幼年的时候,司迁跟随父亲游历了很多地方,东南到过会稽(江苏苏州);南方到过沉江湘江(皆在今湖南);东方到过鲁县(山东曲阜);西南到过郡(四川重庆)、蜀郡(四川成都)、益州郡(云南晋宁)。可以说他足迹走遍半个以上已知的世界,这对他开阔的心和写作的技巧,有很大帮助。父亲逝世后,他继任父亲的官职——天文台长(太史),随即着手撰写《史记》——中国第一传记式的通史。

诏狱法不限于直接冒犯了皇帝,一件谋反案发生后,无论这件谋反案是真的,或是于诏狱系统——诬陷的,往往千千万万人牵连去,包括各人等。像亲王刘安谋反案,死于诏狱的就有数万人。刘彻亲信江充揭发的巫蛊案,死于诏狱的也有数万人。法官对失了的亲王、宰相、长,当敢如此残的任意戏,低级官员和平民所受到的待遇,我们可用常识判断。以上世纪(前二)九十年代为例,十年中每年诏狱系统逮捕的囚犯,都有十余万人,占全国总人百分之一。亦即平均一百人中,就有一个人因谋反罪而

迁所遭遇的酷刑,不是孤立事件或偶发事件。它普遍的存在,而且已长久存在。中国司法制度,很早就分为两个系统,一——军法系统。

刘彻既决心屠戮李陵全族,对司迁赞扬李陵的话,当然使他大为光火,就把司迁囚诏狱。法官会审的结果,确定司迁犯了包庇叛徒的伪证之罪,判死刑。司迁的家人为他好不容易借贷到一笔赎金,才减为次一等的腐刑——将生割除。

已。匈汗国竭力避免与中国决战,希望积小胜为大胜,使中国疲惫。这情形,维持四十年,直到本世纪(前一)中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