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鸽子:1-5(5/7)

日到九月四日。京城确实如你所说,居之不易,像我这样"白居"更是不易。闷热难耐,粗食淡饭,交通堵塞,举目无亲。因为是办公事,没有玩耍的心情和时间,所以更觉无聊。

我来北京好几次了,既没有去故宫,也没有去长城。我对这些大家趋之若骛的地方,没有丝毫兴趣。故宫不过是那些变态的皇帝们阴森森黑漆漆的家,而长城的"伟大"又怎么能够跟孟姜女珍珠般的眼泪相比呢?

我只去了一个地方,你猜是什么地方?

是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而不是皇帝的地坛。

地坛原来属于皇帝老儿所有。每年春耕时分,他们都会劳师动众地来到这里,装模作样地拜祭一下土地,种一下庄稼,表达一下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子民的关怀。但是,这种敬畏和关怀都是虚伪的和言不由衷的。

皇帝和王公大臣们,在庄严的地坛里恭恭敬敬地履行完所有祖宗制定的繁琐程序以后,回去照样接着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或者虐待后宫的女子,或者屠杀直言的书生,或者将农民背上的赋税增加一倍。

而地坛和地坛里供奉的神仙,几百年如一日地沉默着。神圣与邪恶,庄严与卑劣,同时存在于这里。只有古老的柏树冷冷地看着帝王们的表演。谁的演技高超,谁的演技拙劣,它自有评定。

过去,地坛不允许老百姓进来,门口有皇家的侍卫守护着。现在,昔日不可一世的皇帝灰飞烟灭了,地坛却成了一座巨大的、荒芜的、没有人照料的园子。

北京是一个热点旅游城市,可是外地游客很少有到地坛去的。它被忘记了,被遗弃了,所以它自由了,它解放了。

我去地坛是因为史铁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让我深深感动的散文。我想去呼吸一下地坛的空气,我想去摸一摸地坛的树木,我想去看一看地坛的建筑,我想去感觉一下那些文字背后的凄凉与坚贞。

《我与地坛》的最后部分,是一名残疾人对生命的思考。是关于归宿与寻觅的思考,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是关于"我"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史铁生静静地面对着夕阳下的这片园子,喃喃自语道:"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这种彻头彻尾的悲凉,这种明白如水的旷达,我只能理解一小部分,因为我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也因为我还太年轻。

我所经历的悲哀,与史铁生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连史铁生残缺的生命中,也时常迸发出火焰般的渴望与激情,我又什么理由悲观呢?

地坛里的古建筑全都破败不堪。朱红的颜色一块块地脱落,露出里面惨白的骨肉来。它们曾经辉煌过,曾经光荣过。李后主的词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地坛,连雕栏玉砌都已经磨损了,再无当年的华彩。时间,只有时间才掌握着最后的判决书。

当我行走在地坛的杨树下,当树枝上的蝉在胡乱地鸣叫的时候,我想起了史铁生散文里的母亲。那是一位四十九岁就离开人世的母亲,那是一位深爱着儿子的母亲。上帝为什么要早早地召善良的母亲回去呢?史铁生在宁静的地坛里,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忽然想起一位诗人的感叹:"在背后我常听到时间的翅膀像战车一样飞逝,而在前面却是延伸着荒废了的永恒沙漠。"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人类无法占有和支配时间,所以,人类也就永远克服不了自己的有限性。

母亲曾经每天送儿子出门去,到地坛去。儿子回来的时候,母亲还站在原地,保持着送儿子走时的姿态。史铁生后来想,当自己出门到地坛散心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