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以后,叶连娜一直想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墓碑,她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那些墓碑的石匠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归。
叶连娜请来很多石匠帮忙。终于,石被抬到了布尔加科夫的坟墓。
叶连娜·谢尔盖耶夫娜是布尔加科夫的第三位夫人。叶连娜原来是一名将军的妻,丈夫
位,为人正直,生活富裕,家里还有两个可
的孩
。然而,当她认识布尔加科夫之后,
到这个
格刚烈、才华横溢的作家才是自己命运的归宿。
有一次,她在石匠的院里,在一个堆积废料的大坑之中,发现了一块
石。她好奇地向石匠打听那是什么石
。石匠回答说,这是"各各它"。叶连娜愣住了:"各各它"是基督被钉死的地方,是殉难的地方。石匠为什么把这块石
叫
"各各它"呢?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阿司书3:3》)
如果说在那次经历之前,我还懵懵懂懂的;那么,在那次经历之后,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从那时候起,这块砸掉了十字架的墓石就扔在坑里无人过问。
最近也写了好些诗歌,我不敢称之为诗歌,姑且算是一些零散的句吧。我常常梦想,只要我能够写
一首诗,一首真正的好诗——哪怕一句也行,我也愿意
无分文,我甚至不害怕与世长辞,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我还能微笑着,
乐着。
谢谢你的一番剖析。其实,写作那篇名叫《那段岁月,那段情》的文章,目的正是为了"告别"。我早已从当年的伤痛之中解脱了
来。我不认为那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也许是上帝故意安排的一次考验。上帝在质问我:"你究竟将
什么样的女
?"
有的人,即使在一起耳鬓厮磨若年,心与心之间还是隔着无法
化的
冰;也有的人,虽然还未曾谋面,心与心之间却能够
合得像两条
汇的河
。
经过的
谈,原来这块石
大有来历:它曾经作为墓碑被竖立在果戈里的坟
。这是果戈里的好朋友阿克萨科专程到黑海之滨挑选的,
费了好多时间和劳力才把它从遥远的南方搬运到莫斯科。后来,莫斯科市改建,果戈里的墓地由丹尼尔修
院迁移到新圣母公墓,这块象征殉难的、附有十字架的石
,也就被弃而不用了。
我也相信,人世间总有一个人是冲着我才女人的。而我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上
在那些日里,我
切地
认到了"不同心"的悲哀与无奈。经过了那次尝试之后,我
信,在人与人之间,某
隔
是无法打破的,也不必去打破。就像我以前的信中提到的,不必"铁
磨成针"和"愚公移山"一样。
叶连娜睛一亮,决定买下它。是的,没有任何石
比它更合适作为布尔加科夫的墓碑了。
"我们可以卖给您,可是怎么把它从坑里抬来呢?"石匠
到很为难。
了斯大林残酷无情的压抑;说他幸福,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不屈的妻
,她形影不离地伴随他度过了黑暗的晚年——他临终前双目失明。
布尔加科夫生前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多次谈到他心目中的恩师果戈里,他有一句意味长的话:"先生,请用灰
的外
把我保护起来吧!"他的话变成了现实,果戈里的墓石,如今像灰
的外
立在布尔加科夫的坟上,成为他亡灵的守护者。
叶连娜在痛苦中结束了以前的家生活,与贫穷的作家结合在一起。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布尔加科夫,与他一起分享创作的
乐与生活的困窘。
"现在什么炸弹也伤害不了米沙了!"叶连娜终于松了一气。她去世之后,骨灰与丈夫葬在了一起,生前他们心贴着心,死后他们的骨灰
合成了一
。
其实,说这些话违背了我的原则。我向来不喜如此直率地说
自己的心里话——即使我明明白白,也沉默着。况且一个女孩
如此喋喋不休地谈论
情,好像作论文。
俄罗斯文学专家莽在《灵魂的归宿》一书中,曾经细致地描绘过布尔加科夫的墓地。布尔加科夫逝世以后,坟上长期没有任何标志,只有他的夫人
的一些勿忘我
,盛开时散发着清淡的芬芳。
其实,除了文字上的,我也从未有过真的幸运。但起码我比你
,我至少知
什么不是真
。我不知
什么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清楚地知
什么不是我所追求的——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寻觅、失望、执著、不妥协。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
如果没有这颗星星,我们又如何辨别方向呢?《圣经》中说:
人生路上,有了一位风雨同舟的
人,宛如有了一颗挂在天穹的启明星。
宁萱:
七、廷生的信
最近看了好多书——一贯如此,有时看得要窒息,不提也罢。"青灯黄卷,红颜空尘",不是什么好的图景。
宁萱
这就是人间的真,人间的至
。我们有可能拥有吗?我们
得上拥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