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拥抱你,想拥抱天下所有的人,孤儿和寡母,乞丐和罪犯,我的人和恨我的人。这
愿望我早就萌发过,直到与你相遇,它们才不可抑制地凸显了
来。我发现了我肌肤的饥渴。
"川底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村庄。它像一个小小的城堡,也像一世外桃源。村民们都还居住在明清时代的建筑里,青石板的街
被岁月磨得像镜
一样光
。时光在这个被遗忘的村落里失去了威力。不像城里,一年、甚至一个月,街
和房屋就变了一个模样。
志愿者中有一些是老朋友,更多的是陌生的新朋友。第一次被邀请参与公共的行为艺术,我不免心存疑问:"拥抱"何以成为"艺术"?毕竟,在中国,人们没有拥抱的习惯。拥抱一般被视为西方人的礼仪或是恋人之间的私密化行为。
于是,氏兄弟说:"我们需要转
眺望。"
你看了我们那一
小小的"心思"。是的,我们曾经渴慕俄罗斯的男
,因为在他们
边有那么多伟大的女
。现在,我不羡慕他们了,因为你来了,你就是从俄罗斯降临的小姑娘,你就是北野诗歌里的小姑娘。
然而,我指的温不是大自然的温度,而是心灵的温
。俄罗斯有那么多
贵的、
的心灵,多少年来,他们都像篝火一样温
着我。
氏兄弟认为,似乎人们已达成共识:行为艺术是以"酷"、"狠"乃至暴力方式为时尚趣味与竞技指标。诚然,残酷与暴力常常是有力量的,它产生刺激并可能会使我们
到震惊——而艺术恰恰是需要震撼力的。如果这
震惊效果不对他者的生命构成危害,他们愿意相信以残酷和暴力为手段的艺术是有理由的,他们甚至愿意作这样善意的理解:这是对现实中的残酷与暴力的反映与否定。但是,他们也认为,当行为者仅仅以残酷与暴力的方式哗众取
的时候,显示
来的则必然是弱智的行为者对残酷与暴力本
的畸形迷恋和其才能的匮乏。
一般人也许到不可理解:俄罗斯冰天雪地的,那里怎么会温
呢?要寻找温
,理应去
带地区,去一年四季繁华似锦的东南亚。
萱,我想永远拥抱你,让我们互相温对方,让我们的肌肤像
草般互相
。除了小时候被父母和外公外婆抱以外,好多年了,我没有拥抱过别人,也没有被别人拥抱过。我的
、我的肌肤、我的灵魂一直
于饥渴和
涸的状态。直到遇到你,沙漠中终于涌
一
泉
。
我在村里呆了三天,这才回到学校。读到你的来信,这才惊觉:我们相识已经一年了,长,还是短?
有时,北京现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当我行走在校园那金黄的银杏树下、小心翼翼地踩着厚厚的一层树叶的时候,所有烦恼与不满都神奇地烟消云散,心情好得仿佛是没有一丝
影的湛蓝的天空。
我兴参加他们的这个活动。他们就是我的好朋友、前卫艺术家
氏兄弟。
,我去了檀柘寺。今年,我却去了北京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川底下。
这时,我到好像步
某个
情影片中的
好场景,我忽然有一
冲动,一
想拥抱所有人、并让所有人拥抱在一起的冲动…当然,我不会"轻举妄动",我会怀着一
悲凉的幸福
抑制住这
"超现实"的冲动,然后再继续平静地往前走。因为,即使在以狂放著称的北大校园里,这样的行为也是惊世骇俗的。也许会被别人容忍,但很难被别人理解——最多人们会以为是艺术家在
"行为艺术"。
氏兄弟不得不对这个行为的意义
行一番苦
婆心的解释。他们两人当场
了一次拥抱"示范",又分别拥抱了许多男女朋友。他们试图让大家明白:拥抱——无论与同
还是与异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难为情。实际上,既然我们都有
与被
的
望,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肯定也都蕴藏着拥抱他人与被他人拥抱的
望…渐渐地,大家
在一个以"酷"为时尚的时代,以诗人奥登"就是天堂"的论调来作为生活与艺术的坐标,也许不合时宜。如果将这
"温情"的观念引
行为艺术的
作,更是一
接近迂腐的冒险。然而,我
边有两位年轻的艺术家就作了这样的冒险,他们策划了一个名为"拥抱日"的行为艺术——不,他们的
法已经超越了一件行为艺术。
果然,到了预先选定的村空旷的场地之后,人们依然显得心存疑虑、不知所措。人们各自站开,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前两天,一个光明媚的日
,上午九
钟。我们将近一百名"志愿者",租乘三辆大
前往川底下村,实施名为"拥抱二十分钟的乌托
"的行为计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我也匆匆赶去了。我本来不是一个
凑
闹的人,但这不是"
闹"。
你在信中谈到俄罗斯,谈到曼德尔施塔姆,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有着挥之不去的俄罗斯情结。我仰望俄罗斯,是想去俄罗斯寻找温。
今天,艺术家们越来越刚、
悍和无情。这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