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羽衣六上(2/2)

想到这,他便再也忍耐不住。咳嗽了几声,正打断“二位兄长,今天有些话可是太过了!朝廷在选官员上,的确有很多弊端。但也未必像二位说得那般不堪。况且我等三人,若非借着父辈的余荫,在仕途上还能够如此顺利么?既然受益于其中,我等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三四?”

“不妥,不妥,还得排排班次。否则,职位估计也不够分。比如父辈当过两任以上刺史,孙才能实授刺史。只当了一任,或者连一任都没满的,则多给个县令!”王洵大喝了一盏酒,笑着补充。

“你这话有理,但不一定全对!”颜季明见史朝义一个劲儿的胡搅蛮缠,摇摇,笑着给他讲解“当年咱大唐祖皇帝推行科举的目的,为国家选取贤能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科举,可以让士族庶民都看到一个改变前途的希望。而不同的人站在同一个朝堂上,也能使得决策者可以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在决策时能顾及到士庶两方的利益。不至于太偏颇,再闹何不糜的笑话!”

啃书本而已!这考试,有还不如没有!”

谁料史朝义不听则已,一听,立刻又从颜季明的话里找了纰漏“照你这么说,考上士和官,还是两码事情了!那又打什么开科取士的幌?张巡考了第三,这么多年却只能当个县令。那些考了第四,第五的,若是背后没个靠山,岂不是到现在还在候补着呢?”

自从李林甫执掌相权后,大唐朝官吏的选和升迁越来越任人唯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儿,颜季明即便有心替朝廷遮掩,也无从下手。正为难间,又听见王洵信:“可不是么?开元年间的士,现在还有留在京师里等候补缺的呢!上次我在平康里就见到过一个,穿着一绿袍,却站在街帮人写家书为生。看样都六十多了,也不知这辈能不能补上一官半职!”

“通过了科举,只是说明他有了官的资格。真正能影响朝堂决策,还需要很多年的历练!”颜季明无可奈何,只得从跟他解释大唐朝科举选材的详细规则,以及士们获取官职的过程。临了,还不忘了拿探郎张巡为例,让对方理解仕途的艰难。

注1:明经,唐代科考的一方式。将儒学典籍分段摘抄下来,让考生填空。借以比较对典籍的熟悉程度。因为难度比较低,所以即便考中了,也只能到各充当小吏,负责抄抄写写。

“哈哈,那还不如换给考法!”史朝义拍案大笑“这么复杂什么?脆比谁阿爷官大。考卷上不写任何题目,叫考生直接默写家谱便是!祖孙三代没有当过官的,继续回家去地。当过宰相的中枢,当过刺史的守牧地方。当过衙役的,就直接接过阿爷的。连堂威怎么吆喝都不用再学,打小听习惯了的,!”

“那和不考有什么区别?”史朝义听王洵支持自己的观,愈发不知收敛“选取贤能的功用已经没了,改变前途的希望也抹了。留着一个科举的空架谁去?还不如直接跟百姓们说,你们别费劲了,该什么什么去吧!省得人家辛苦读了一辈书,到来却什么都落不下!”

“的确。书读得再好,不如有个好家世。”对于世的不恭,王洵这几天良多。他本人又没有太多的阅历,所以被史朝义一提,立刻顺着对方话将肚里的愤懑发来。

他和史朝义二人一个是刚刚接了很多先前想象不到的东西,心理落差太大,因而变得有些玩世不恭。另外一个则是看不惯朝廷的文恬武嬉,趁机借题发挥。因此你一句,我一句,极尽损之能事。颜季明开始听着,还觉得几句醉话无伤大雅。越往后,却越觉得两位朋友过于无遮拦。在自己面前发发牢无所谓,万一于其他场合被有心人听了去,未免会招惹许多麻烦。

这个解释很到位,但显然超过了史朝义的理解能力。后者眨了半天睛,也没把其中髓吃透。反而很不服气地:“若考上的人没什么真本事,又怎能长远决策来?!还不是一样的稀里糊涂?不好,反而耽误了皇上的大事!”

注2:周制,男二十岁行冠礼,意味着成年。王洵今年十八,所以没有加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