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帐殿夜警(2/5)

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因为他很可能是矫诏盗位,所以,大肆修改康熙朝的档案,有的脆就毁掉,他那时候关于“帐殿夜警”的版本里,说是康熙曾在夜半觉得有人近帐殿里的御榻,还发了声音,那影声气分明就是胤礽,如果真是这样,不用别人揭发,康熙自己就是胤礽图谋弑父弑君的活见证,但康熙为什么在宣布胤礽罪状时只说他是“近布城裂向内窥视”呢?又为什么会在四个月后恢复他的皇太地位呢?据雍正朝也没改掉的记载,胤礽被废押解回京囚禁于中上驷院临时帐篷内时,为自己申辩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

“帐殿夜警”之后,又发生了许多戏剧的变故。上面提到四个月后,胤礽复立为皇太。但“帐殿夜警”一事倘不是康熙亲自发现的,那么,是谁向康熙告的密?康熙始终不曾揭破此谜。当时随扈皇帝的诸王里,年龄比较大的是大阿哥胤(三十六岁)和十三阿哥胤祥(二十二岁),他们都属于反皇太的阵营,在秋狝营帐中的位置应该接近父王与皇储,因此很可能是他们向康熙告的密。胤很快又被三阿哥揭发,是他利用蒙古喇嘛魇了皇太致疯,后来果然在他的府邸里搜了用来镇魇的木偶多,康熙盛怒之下将他削爵圈禁,他的余生在圈禁中度过,雍正十二年六十三岁时死于禁所。胤祥的遭遇很奇怪,他在康熙三十三年第一次分封王时因为还小,未受封可以理解(那一次只封到十三岁的八阿哥),但在太复位后康熙四十八年的分封里,连十四阿哥都受了封,惟独他未受封,这情形一直持续到康熙薨逝,雍正上台后他才受封为怡亲王;康熙为何不封他爵位?在未予说明中,我们可以悟,他在“帐殿夜警”事件里一定是扮演了告密者的角,这角为父王所需要,却又为父王从内心里鄙视厌恶。而雍正对他的重赏重用,恐怕也是内心里谢他“亏得告密了个‘帐殿夜警’事件,要不胤礽说不定就真从千岁变成万岁了”

会不会有文学家,乐于来描写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底到九月初那些日里,木兰秋狝营帐中发生的故事呢?特别是在夜人静之时,皇太近布城裂向内窥视”的诡谲一幕…但写这样的小说至少要了解一下当年“帐殿”的布局,据史料,秋狝之典参与者总数可达一万数千人,所有人员包括皇帝均宿帐幕,届时设行营卡座,各秩序排列,中间的黄幔城是皇帝居所,外加网城,设连帐175座,是为内城;外城设连帐254座,又有警跸帐;整个营盘内圆外方;再外围是蒙古等诸王公、台吉营帐。皇太的营帐可以想见是在皇帝御帐附近,但夜躲过密布巡逻值守的人员,私自近御帐,绝非易事,要想使小说情节符合逻辑,特别是细节合理,下笔可不那么轻松。我们都知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言文是没有标的“近布城裂向内窥视”这个句,现在引用者多加标断句为“近布城,裂向内窥视”这镜实在恐怖,因为“裂”作为动词,那胤礽彼时就非动用匕首等利不可,杀气弥漫;但若另行断句理解为“近布城裂,向内窥视”那就无需使用利,胤礽的形象也就非凶神恶煞,而是被窥视的心火烧得癫狂的一个可怜虫了。试问,御帐会有“裂”吗?如果把“裂”理解为“破开的隙”当然不可信,但帐幕毕竟是由若块布幔叠围合成,用手拨开便可现“裂”的位未必没有…



有历史学家指,康熙的皇权与胤礽的储权之间的矛盾,是一步步发展、暴、激化起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起胤礽,达到相当荒谬的程度,例如他任命胤礽的母之夫凌普为内务府主,不是因为此人有品德才,仅仅为的是胤礽取用皇家诸供应的方便;在仪注上,康熙后来后悔地说:“皇太服御诸,俱用黄,所定一切仪注,与朕无异,俨若二君矣!”太渐渐长大,对于自己的“千岁”地位自觉意识越来越化,在父王征时期留守京城当“代皇帝”很过了把瘾,其党羽也日益增多,且在权力望上往往比他更表现急迫张狂,这就更化了胤礽“何日为万岁”的心理趋向,但康熙健康、力充沛,是个长寿之君,胤礽隐忍的接班望,与康熙不到寿终绝不放权的明显态势,导致了他们父君臣关系难保平衡的悲剧结局。历史学家从政治视角如此分析当然非常有理。但作为活生生的个存在,康熙也好,胤礽也好,其心灵都是非常复杂的,他们的冲突里,应该也杂糅着另外的,非政治的,与权力、财富不一定结合得那么密的心理的、情的冲突。这个领域应该由文学艺术去切

的大阿哥利用蒙古喇嘛汉格隆以诬术镇魇了胤礽,嗣后他连续召见了几回胤礽,发现胤礽疯态消失,他也就心里越来越宽。四个月后,他复立胤礽为太

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实无此心。”这大概更接近于事实。“帐殿夜警”恐怕是被人举报而非康熙自己发现的。

“帐殿夜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原生态的真相,永难揭示了。

胤礽在度过“帐殿夜警”的危机以后,最终还是没有获得康熙的信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