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不止一句呀,薛宝钗的牙牌令是“处处风波处处愁”从此曹家的命运又摇摆不定了。林黛玉的牙牌令是“双瞻玉座引朝仪”“双瞻玉座”政治局面动不动都成双了。而且你看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然后妙玉也出来,把诗续全。这里面有些句子,在有些抄本里没有,有的里面就有,最重要的有这么几句,叫作“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这很奇怪,什么叫“犯斗”呀?一个星斗侵犯另一个星斗叫“犯斗”这不就讲的是最高权力斗争么?“乘槎待帝孙”很多人这时候看准方向,进行政治投资,曹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太子这一派,选择太子党,所以“乘槎待帝孙”“帝孙”明白无误,就是皇帝的孙子。有人说“帝孙”的典故说的是牛郎织女的织女“帝孙”从道教上讲,说的是织女。但从字面意思上讲,也就是康熙的孙子,康熙的孙子就是弘皙。有人说,你说得太牵强了,康熙儿子那么多,孙子就更多了。我不引别人的话,我现在引乾隆的话。乾隆后来怎么说弘皙呀?这可是现在史书记载下来的,乾隆说:“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乾隆都形容他为帝孙,是他最大的政治威胁。而且乾隆特别伤心在哪里?就是参与弘皙谋反的,不但不服他父亲当皇帝,而且还不服他当皇帝。这里不但有废太子弘皙,竟然还有他父亲最信任的几个亲王本人及他们的儿女。在皇族里面这些人也认为雍正不是正经的“日”认为弘皙是正经的“月”这时候,我们回想第一回里,贾雨村忽然吟出的诗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就觉得惊心动魄了。宣告一个紧张的政治形势,这个“月”就要出来了。《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日月争斗的大前提下,展开了一个家族的命运。所以,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弘皙的一个妹妹,是胤礽的一个女儿。或者是在早年两家相好时就送进曹家当了童养媳,或者是生出来后未及在宗人府登记,就以小官员抱养女儿的身份寄养在曹家。曹雪芹就是根据这样的生活的原始资料升华为艺术形象,来营造他悲剧情节的大气氛,架构他悲剧艺术结构的大格局。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不能讲得非常之细。但就我勾勒出的这些蛛丝马迹,你也应该产生兴趣,产生探究的兴趣。
在第十三回,已经写出了秦可卿的情况,秦可卿得的是什么病?她得的是政治病。张友士是不是太医?张友士是太医。谁的太医?是弘皙的太医。弘皙在夺权之前,在乾隆三春后的第四春,还没登基,就自己公然设立了内务府七司。这是乾隆说的,乾隆都快气死了,乾隆说,他自立内务府七司,七司就包括太医院。他就是从那潜入京城和家族成员秦可卿取得秘密联系的,所以他说了黑话。他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以看到结果。就是三春过后可以看到结果。没想到“三春去后诸芳尽”没想到“三春争及初春景”万没想到,三春过后
到了四春就不行了。弘皙确实是胆大妄为。
曹雪芹写后,脂砚斋觉得害怕。他为什么要写点政治呢?因为他说过,他不干预时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确实不想写政治小说。其实他不是写政治小说。我说了这么多政治因素,只是想表明他内心创作的痛苦。他必须超越家族在政治事件中这种惨痛的遭遇和经历,去写那些青春美丽的女性被毁灭的过程。但是他又不能摆脱那个阴影,他也没有理由摆脱那个阴影。他很痛苦,所以在《红楼梦》一开始,他要把这个悲剧的结局预告出来,这些女性是怎么被毁灭的。她们是被时代毁灭的,是被家族的大的命运结构给毁灭的,是被时代残酷的政治社会因素所毁灭的,并不是她们自己毁灭自己。这是他整体构思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因此,我现在概括一下,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