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讲帐殿夜警之谜(5/6)

是太子啊!这个时候,康熙就一下子,猛地感觉到他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顶点,这还得了?还用细琢磨吗?那不很简单吗?就是看我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嫌我活得太久了,看我什么时候死啊!于是大怒。这就是帐殿夜警事件。

然后,康熙就在有一天当众大怒,通知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首先就把太子捆起来,不是用绳子,用铁链,然后他一赌气,又把其他那些太子的兄弟,那些阿哥们全捆起来,当着朝臣——当时有一个情况,他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周到,现场还有传教士,他也没来得及让外国传教士回避,所以这个当时的场景即便清朝自己的史料记载不完整的话,还有几位传教士后来写回忆录给写上了——他当时大怒,当着朝臣,他就痛数太子的罪恶,说你太不像话了。他就很痛心,痛心到什么地步呢?“仆地”已经五十多岁了,那时候五十多岁是一个年龄很大的人了,他痛苦地扑倒地上,场面很不堪。一个英武一世的帝王,平时是非常威严的一个人,突然失态。在他痛斥太子的话语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特别重要,他说“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什么呢?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伊”就是这个他,就是说的胤,皇太子。说有更奇怪的事情就是,他每天晚上“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

大家知道过去中国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把一篇文章读通需要做什么事情呢?需要断句。您会断句吗?断句是个学问啊,您像这一句“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有两种断句的方法:一种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是太子走到康熙住的帐篷的外面“裂缝向内窥视”裂缝这个“裂”是动词,那就一定要拿出匕首,对不对啊?要不你怎么划一个缝啊?这很恐怖,他把这个帐篷划开,然后把它扒开往里面看,可能还一边想,老不死的,还不死,这多恐怖啊!这是一种断句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断句方式,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这就柔和得多了。大家知道皇帝住的帐篷也是布做的,而且如果圆形的帐篷的话,是很多的布幅叠合在一起构成的,明白这意思吧?咱们拉窗帘,这两片窗帘之间最后它是互相被遮盖住的,对不对?那么这个另外一种断句叫“逼近布城裂缝”这个布城本身就有裂缝,他就可以两个手把它扒开,这个“裂缝”是名词,明白了吧?他把这个扒开往里面看,心想,哦,还在那儿活动呢,我什么时候当皇帝啊?这就柔和一点,稍微柔和一点。现在就不知道康熙当时气成那个样子,他是怎么来断这个句的?估计是刚才我说的第一种。你想那还得了,是不是啊?所以他说他很担心,他说“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朕”就是皇帝的自称“被鸩”就是“饮鸩止渴”的那个“鸩”明白吗?就是说既然可以拿一个匕首把帐篷划开看我,那么也可能某一天给我敬一杯酒,给我冲一杯茶,让我喝,就可能里面下了毒药啊,对不对?这我还能睡塌实吗?不但我睡不能塌实了,我吃喝都不能塌实了,对不对啊?所以康熙气得要死,他就说,根本就不行,这样的人不能够把祖宗的家业传给他,于是就宣布把胤给废掉了。这就是有名的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太子就被废掉了。

太子被废掉了以后,又出现很多故事。我看下面有人在皱眉头,可能听还愿意听,可是为什么皱眉头?可能是说,哎,你不是在讲秦可卿吗?是不是啊?您这不是离题十万八千里了吗?你别着急,要把秦可卿的真实的生活原型搞清楚,您还就得听我一段一段往下说,就得有“几度柳暗”“几度花明”最后才能到达“又一村”就是我所说的秦可卿原型的那个所在地,你别着急。而且我觉得你这么听听也应该挺高兴的,因为不光是要来探索秦可卿的原型,我们的目的还有就是要了解曹雪芹写这部书的整个背景,他家族的背景,他家族的荣辱兴衰,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波有什么关系,这是咱们需要了解的。另外,我们也需要了解曹雪芹他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所以我觉得,虽然我们现在的探究活动可能你觉得离开我们要达到的那个点比较远,可是我恳求你跟着我一路探究下去,我保证你听着还是很有意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