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看黛玉。不料老爷偏传话进来说,仍要叫往北静王府里看戏去,好同着那些王亲大臣多多亲热,学习些规矩礼法。
原来今儿才是荣宁两府的爷们儿为北王上寿的正日子,宝玉满心不愿意,听说贾政也要去,岂敢违逆,且连脱滑的空儿也没了,只得穿戴起来,带上焙茗等,骑了马,随着贾政的马车径往王府里去。后面家丁浩浩荡荡抬着寿礼走在后面,计有寿桃一百个,寿面一百挂,上等的人参十二支,貂皮一张,南海佛珠一持,金玉狮子各一对,并从苏州精心定造的上等丝缎十二疋,官缎四十八疋,由江宁所织之上用缎十二疋,官缎三十六疋,都有大红案子抬着,大红披巾盖着,招摇过市,两边且有从府衙借的官兵开路。引得那些百姓都站住了在路两边观看,又细数那过往的马车箱案,猜测所献之物,啧啧连声,摇头叹赞不已。
贾政坐在车内,隔帘看见宝玉满面抑郁之色,骞起帘子训道:“昨儿因要筹备送北王的礼,竟没时间找你算账。我听李贵说,席还没散,你人倒跑了,连下人也不告诉,害得他们找遍了整个北府,闹了多大的笑话。我还没问你,昨天一整日野到哪里去了?你倒又摆出这沮丧样子来堵我的眼,灰头土脸,唉声叹气,哪里像个读书上进的王孙公子模样儿?倘若去了北府也是这样,丢人现眼,失礼打脸,晚上回来定要揭你的皮。”
宝玉听了,唬得忙道:“并不敢乱跑,昨天因席上实在嘈吵,闹得头疼,所以先走了,就忘记支会贵大哥一声。其实只比他早回家一半刻。”
贾政还欲教训,想着北静王爷向对宝玉另眼相看,若只管一味训斥得他没情没绪,等下见到北王倒不好。遂忍耐住了,只道:“若论别的本事,量你也没有。这会子左右无事,倒不如细想两首诗来,等着席上祝寿。做得不好,晚上一并罚你。”
宝玉虽擅诗,却向来不喜歌功颂德之作,也只得勉强答应。骑在马上,搜肠刮肚,百般苦恼。不提。
且说黛玉一早起来,正在洗漱,忽见秋纹忙忙地走来,又没什么事,只请了安便又匆匆离去,倒觉得诧异。又不好说什么,各自出了半日的神,无可排遣,因知宝玉性子浮躁,总没时间替王夫人抄经,不如自己得闲便替他准备些,免得到时着忙,又急出病来。遂命紫鹃将书案搁在窗边透亮处,洗笔磨墨,抄写一回,因见白驹过隙之喻,想到人们向来形容时光飞逝为“弹指”而《僧祗》中又云:十二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不禁心中所感,遂草书一绝云:
韶华易逝不易留,
一念未伏一念休。
转瞬还翻十二念,
百回弹指几春秋。
题过,想到红颜易老,相思难筹,若论自己所受的委屈煎磨,那真是一日三秋,每一瞬每一念满满的都是烦愁,时间竟过得比什么都慢;若论桃红柳绿,花谢水流,却又觉岁月如风,转眼即逝。自己同宝玉从小儿一桌吃,一床睡,何等亲昵无私,而今却难得在一起说句体己话儿,就算好不容易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也有诸多的顾虑猜忌,总不能将心事明明白白地剖诉。况且,即便知道了宝玉的心意又如何,这些年中,他说死说活的疯话还少吗?然而老太太、太太不开口,舅舅、舅母不为自己做主,又能奈何?便只有看着这时光如水,飞流而下,而自己的身子,就一天天耗损下去,只怕终究逃不过“卿何薄命”四个字。想到此,不禁泪流满面,用绢子堵着嘴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