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二人生何chu不相逢(3/4)

刘太后做寿,又想在大安殿接受群臣拜贺,王曾再次谏止。刘太后虽然勉强采纳了王曾建议,再次将拜贺地点移到偏殿,但心里认为王曾不给她面子,隐存不满之意。

刘太后左右的亲戚想进宫谒见太后,王曾也是多方限制,弄得太后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无故发作,只得再三隐忍。

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间,雷雨交加,玉清昭应宫被雷火烧成一片瓦砾。

刘太后得报后,传旨把守宫的官吏统统抓起来送进了大狱。她流着泪对辅臣们说:“先帝尊天奉道,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造成这一座宫殿,一夜之间,便被烧毁得只剩长生、崇寿两个小殿,如何对得住先帝的遗旨呢?”言下之意,欲重修玉清昭应宫。

枢密副使范雍对玉清昭应宫被雷击而毁不但毫不惋惜,反而说再放一把火,把剩下的两个小殿也一起烧掉。他说先朝造玉清昭应宫,耗尽了天下的财力,一夜之间,便被雷火化为灰烬,可见这是天意。如果因为还有两个小殿存在,又去进行维修,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百姓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曾、吕夷简也都支持范雍的奏议。

中丞王曙也奏:“玉清昭应宫的建筑,本来就不合经义,所以天来致警告。请太后把这地方废除了,并且罢撤这种祀事,以顺天变。”

右司谏范讽又奏说,玉清昭应宫被雷火所击,这是天灾,守宫的官吏没有责任,他们是无罪的,不应该将他们下狱查办。他建议对这些人宽大处理。

刘太后与赵祯听了,顿时感悟,下旨减轻守宫官吏的刑罚,罢除诸宫观使,二殿改为万寿观,不再投巨资维修。

按理说,玉清昭应宫的案子是结了。可是,刘太后竟迁怒于宰相王曾,说他对这件事处理不力,罢免了他的相职,令他出知青州。

此前,宋朝宰辅稍有微嫌,免职外调,多改任节度使,而王曾以首相罢知州事,这是很少见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太后对王曾抱有极大的成见。

4、还政的呼声渐起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节,赵祯率百官到会庆殿给刘太后拜寿。当时,朝中大臣虽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样给太后拜寿于理不合,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秘阁校理范仲淹却大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说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该率群臣向太后行跪拜之礼祝寿,应由宰相代为拜寿即可。因事情已经过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后不久,刘太后又与赵祯同御大安殿受群臣朝拜。范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说天子奉亲于内宫,可以适用家人的礼节;但与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后,有违祖制,有损主威。但事情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天圣八年(1030年)二月,范仲淹又上疏,请求刘太后归政于皇上。他在奏疏中说:

陛下拥扶圣躬,圣断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贤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

刘太后看了范仲淹的奏疏后,没有作任何答复。

范仲淹做秘阁校理,是晏殊举荐的,晏殊得知范仲淹向太后上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大惊失色,连忙叫人找来范仲淹,责怪地说:“你怎么这等狂率?如果太后加罪,岂不累及举荐的人吗?”

范仲淹正色答道:“我范仲淹承蒙你举荐,总担心自己不称职,有辱你的名声,不想我忠直敢谏,竟然还得罪了你。”

晏殊听后,大感惭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