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要像东汉章帝那样孝顺太后。
宰相韩琦的劝说,则更态度明确,他说,陛下能有今日,都是太后之力,这个恩不可以不报。自古圣帝明君不算少,但独舜皇帝为大孝,难道其余的尽是不孝吗?父母慈而子孝,这是常人都能做到的,无足称道,唯有父母不慈而子能够极尽孝道,这才值得称道。但恐陛下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父母岂有不爱护子女的吗?
韩琦的意思是说,赵曙身为人子,并没有尽到为子之道。虽然太后不是亲生母亲,或许也缺少慈爱,如果赵曙仍然能尽孝,那才是能与圣人相媲美的美德,天下人最敬仰的就是这样的圣明君主。
赵曙听了,大为感动,表示要与太后冰释前嫌。
七月,赵曙病愈,御紫宸殿,朝见百官。
这一天,开筵讲经。翰林学士刘敞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一句,拱手讲解说,舜出身贫贼,尧禅让他大位,天下归心,万民悦服,这并不是舜有什么特别的法术,而是因为他孝敬父母,亲善兄弟,德誉远近闻名,所以尧才禅让舜以天下。
赵曙听后不觉悚然,似乎彻悟。说一声知道了,便起身进宫去了。
赵曙进宫后,细心地询问太后的起居,并说自己生病的时候,神志昏乱,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请母后原谅。
曹太后听后,备感欣慰,安慰地说:“病时小过,不足为罪,此后能善自调护,毋致违和,我已喜慰无穷,还有什么计较?况皇儿四岁入宫,我旦夕顾复,抚养成人,正为今日,难道反有异心吗?”
经过一番交谈,太后与赵曙相互谅解。自此母子欢好如初,嫌疑尽释。
韩琦等闻知此事,自然放心。
3、撤帘还政
嘉祐八年(1063年)十月,安葬赵祯于永昭陵庙,庙号仁宗。
年底,赵曙封长子仲缄为光国公,不久又晋封他为淮阳郡王,改名顼。赵曙有四个儿子,都是高后所生,除淮阳郡王顼外,次子赵颢、三子赵颜、四子赵頵,三子赵颜生下来不久就死了。
第二年改元治平,即治平元年(1064年),到夏天的时候,赵曙的病基本好了。
赵曙与太后的关系经过韩琦等人的调停,虽然得到了缓和,赵曙的病也一天天地好转,但太后似乎没有还政的意思。
四月,赵曙在群臣的陪同下,乘车出皇城,到相国天清寺和醴泉观祈雨。由于这是新皇病愈后第一次出城,围观的百姓很多,道路两旁不断传来欢呼声。
赵曙这次出城,是在向太后传递一个信号,他的病好了,可以处理军国大事了。然而,太后似乎无动于衷。
韩琦想请太后还政于皇上,但又不好直说,这一天,他选了十件急办的公文送给赵曙批阅,赵曙很快就作出了正确批复。接着,韩琦拿着赵曙批复的十件公文去请示太后,问皇上的批复如何,当时的记载是“太后每事称善”也就是说,所有的批复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