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二宏图未展(2/3)

富弼认为,册立太是国家大计,朝中大臣都有责任提建议,算不上什么功劳。且陛下受先帝恩,母后大德,尚未闻所以为报,现在独加赏他,他不敢接受。因此,他拒绝受这个奖赏。赵曙不从。富弼再奏,赵曙仍然不批准,富弼勉受了。

吕公弼是因为正直而升官,可见赵曙这个皇帝得并不赖。

修认为,自赵曙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都有皇恩,心挑选了一批官员,都得到了赵曙的重用,这在过去,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所选之人都是钱粮刑名的之才,并非文学之士。

赵曙是个很有个的皇帝,他看准了的人,就要大胆使用,并不受谏官们左右,因此,他并不理会谏官们这些说三四的言论。

吕公弼摇摇,表示不知。赵曙笑着说:“去年,朕找你换,你不给朕的面,朕知你是个正直的人。”

果然,赵曙对枢密使一职早已心有所向,富弼京之后,他立即诏令判永兴军的文彦博任枢密使。在此之前,文彦博京述职,赵曙曾向他风,叫他暂时在西边呆一段时间,不久将召他京。现在果然兑现了他的诺言。

赵曙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对贤路太窄这个问题到很惊讶,他叫欧修说些。

3、不拘一格用人才

吕公弼升任枢密副使后,照例要谢恩。赵曙问他:“你知朕为何要提你吗?”

吕公弼拜辞过后,赵曙又召泾原路副都署郭逵,授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

赵曙见富弼去意已决,便命富弼判扬州,封郑国公。随后,张升也持求去,赵曙便命他知许州。

修的这番话,先是对赵曙的知人善用给予褒赞,接着提了以前选用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

郭逵是一员武将,原是范仲淹的下,范仲淹当年经常勉励他,要他多读一些书,至今日,终于成材。当年,任福战死、葛怀全军覆没,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人们曾夸他有先见之明。在边廷屡建战功,升至泾原路副都署之职。赵曙得知他有智有勇,便将他召京城,任枢密院事。

因为富弼、张升都已调外任,枢密院不能无主,所以韩琦、曾公亮商量拟提修为枢密使。欧修知这件事后,立即找到韩琦,说皇上亲政,任用大臣有自己的打算,宰相虽然抬举我,但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是行不通的。韩琦见欧修说得有理,便止住这个念

这一年,汴梁发生灾,廷门外都被淹没了。房屋倒塌,百姓溺死者不计其数。汴梁的洪刚退,温州又发生火灾,接着西方又现彗星。彗星又称扫帚星,古人认为,彗星的现是一不祥之兆。

赵曙亲政之后,富弼建议赵曙要早立太。赵曙认为富弼这是个金,特加授他为尚书,以示奖励。

赵曙为何要提吕公弼呢?这得从他时的一件事说起。当时,仁宗皇帝赐给赵曙一匹,但那匹杂,是一匹劣。赵曙找到时任群牧使的吕公弼,想换一匹良。吕公弼并不因为赵曙是太就给他这个面,他说这匹是皇上赏赐的,如果没有皇上的明诏,他是不能换这匹的。因此,他拒绝了太的要求。

赵曙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于是,他让百官发表意见,指朝廷政务上的不足。他自己也撤乐减膳,加个人的修养。

赵曙又提权三司使吕公弼为枢密副使。

有人提,朝廷不能选贤任能。赵曙就这个问题询问欧修。欧修回答说,近年贤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与宰相韩琦讨论这个问题。

,这件事自太后之意,不便事先言明。尽韩琦这样说,富弼心中总还是觉得不快。

宋朝的大臣,心目中只有文臣,没有武将。仁宗朝的狄青平侬智,功勋卓著,一了枢密院,便遭到文臣的攻击,纷纷上表弹劾。郭逵功不及狄青,枢密院后,哪里钳得住众人之。知谏院邵沆等人,纷纷上表弹劾,大概的意思是说,宋的祖制,枢密院任用武将,必须如曹彬父、狄青这样功勋卓著、威望极的人,才能当之无愧。像郭逵这样的黠佞小才,怎么能够枢密院供职呢?他们请求赵曙收回成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