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三十九章投靠(3/3)

茶杯后突然“本官上疏向皇上辞官了。”

陈新愕然一下,旋即明白王廷试是在京师活动失败,崇祯持要更换登莱巡抚,所以王廷试选择了辞官。片刻后陈新便知了王廷试的想法。王廷试不等朝廷的任命,先行一步提辞官回乡,这样崇祯顺推舟,也不用再给他安排职务了。

崇祯元年皇帝对付阉党的时候。王廷试就差被牵连,后来好不容易靠四城之战文登营军功熬到了兵侍郎。再后来重回登莱,这几年名声和银都赚到了。但皇帝对他起了疑心,才会有调任的意图。

换到其他任何地方,王廷试都和普通文官没什么两样,他不比卢象升和洪承畴,他没有自己真正的锐,以前有个还算说得过去的刘泽清,去年被登州镇掉了,现在他就和当年的武之望和杨鹤差不多。失去登州镇的支持,王廷试不可能超过他在登莱的政绩。而且他也看明白了。打寇非是一朝一夕能平定,万一现陈奇瑜那样的纰漏,反而可能被充军或下狱,不如急勇退,保个家平安。

陈新看着这个相数年的上官,心中也有些慨,此人颇会为官,虽然该收钱的照收,偶尔也给陈新穿小鞋。当然陈新偶尔也会算计他,比如借着姜月桂的事情杀了刘泽清,但那是官场的常态。在大的方面两人没有冲突,每次打后金的时候王廷试都是全力支持。同样的还有吕直。

这两人都谈不上什么好人,也不算什么清官,但在官场来说。几人能相几年没有大冲突,也是难得的。而吕直和王廷试还帮着陈新打了不少掩护。虽说是有好拿的,也是帮了登州镇大忙。

久了都有些情。陈新关切的问:“王大人切不可气馁,大人文韬武略,总会有复起的时候。”

王廷试摇摇,岔开话题:“本官此来,首要跟陈总兵说说,新来的巡抚是谁人。”

陈新连忙认真听着,最近厂卫集中对付登州情报系统,他在京师的情报机构正在调整中,消息有所滞后,有王廷试提供消息当然很好。

王廷试轻轻:“这事也拖了数月,因为涉及登州镇和东江这这两个镇,是以久拖不决,原先以为是朱大典,但此人下谋了凤督之位,皇上最后定下的人叫杨文岳。”

陈新一听反而松了一气,这个杨文岳是山东右布政使,虽不是特别熟悉,但他跟商社打的时候不少,比起朱大典的关系更近。外务司在京师安排了一次弹劾,收买了一个御史弹劾朱大典收受登莱贿赂,时间就是上次陈新京的时候,虽然没有证据,但明显起到了作用,皇帝放弃了让他当登莱巡抚的念

这个结果也是双方都愿意见到的,朱大典不得不去登莱,现在这个杨文岳也是陈新能接受的。杨文岳在历史上当到了保定、山东总督,加兵右侍郎衔,在改变官军和寇最重要的朱仙镇大战中被一众军阀坑了,在河南汝宁被寇所杀。

“此人于兵事普通,但情温和,陈总兵你与他相,可以放心,也不妨先派人去济南结。”

“谢大人提醒。”陈新恭敬的问:“那若是皇上准了,王大人可是要回乡?”

王廷试叹气“离开南昌也久了,思乡的意思也淡了些,本官或许在登莱住些日,说来也怪,这个地方待长了,一时有些舍不得。”

陈新连忙:“有时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呆久了,惯了这里的土,就跟自己个的家乡一样了。下官原本就一直想着跟大人学为官之,只是大人公事繁忙,如今总算有这机会。以王大人的学问和治政之能,那真是登莱之福,下官立即安排士卒,只要王大人在登莱,即便不是巡抚了,下官也必定保大人的平安。”

王廷试转看看陈新会心微笑,他留在登莱更重要的原因,是登州镇崛起迅速,而大明在寇的打击下实力越发单薄,王廷试作为崇祯元年就任登莱的地蛇,知登莱这些年的变化,他打算等局势明晰之后再作决定。

对于陈新来说,旧式官僚是一个庞大的群,他不可能把这些人都摆在反面,他需要那个卖千斤的骨,而王廷试,曾任过兵侍郎和登莱巡抚,地位和威望都足够,正是最好范例。

王廷试也是看明白了这,所以他暂时留在登莱能继续保持他的商铺等利益,长远来看,如果登州镇真有问鼎的时候,他可以就近投靠,成为从龙之臣,若是登州不能稳定,正是一笔划算的政治易。

王廷试缓缓站起拱手,态度比来时恭敬了许多“谢过陈大人盛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