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zhèng fǔ已经决定放弃台湾,但台湾的官绅百姓却不甘心就此成为日本人的顺民,但今后该何去何从,上到名为最军政长官的唐景崧,下至普通百姓,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没有什么底,也不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财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大消耗
一步加重了日本民众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
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zhèng fǔ提
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zhèng fǔ提
,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慈禧等人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达成和议。于是1895年3月,赶忙
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
等全权大臣,带着
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
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
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关条约》签定的当天晚上,清zhèng fǔ签约割台的消息就通过台北的外国洋行很快传遍全岛。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发电清廷询问实情。第二天,群众齐聚台湾省巡抚衙门,台湾士绅、工
主事丘逢甲代表台湾民众起草了反对割台的电文:“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
家,无负朝廷。列圣
仁厚泽二百余年以养人心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旦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21日,台北商民鸣锣罢市,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电奏光绪皇上,请求保住台湾。他在电报中说:“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
满清朝廷面对战场失利已经吓破了胆,慈禧面重掌朝政,当时旅顺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
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
侍郎张荫恒、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请
国国务卿科士达为调解人,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
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zhèng fǔ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
“全权不足”将清zhèng fǔ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4月19日,朝廷复电台湾巡抚唐景崧,正式告诉他割台一事,并给他解释了割台的苦衷:“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台湾弧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患害于不顾也”
为了保全台湾,一些官绅希望依靠欧列
向日本施加压力,清廷先后向英、法、德提
将台湾归他们保护,但列
不愿与开罪日本,都拒绝了。特别是德国zhèng fǔ斥责清廷是在鼓动台湾民变,破坏协定,向清廷提
警告,如果中日再开战,不仅台湾不能保,而且割地赔款会更多。李鸿章也认为,日本方面态度
,如果收回台湾将导致重开战端,危及京畿和辽沈。已经被战争吓破胆的清廷反复权衡,最终决心放弃台湾。5月20日,下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官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而李鸿章也专门向伊藤博文拍了电报,称“日本自应派遣
陆各军,以资弹压,保持平安。”
在和谈的同时,日军动军队和军舰,攻占了台湾门
澎湖。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zhèng fǔ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给日本,并赔偿日本zhèng fǔ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一小半自沉,大半由日人虏走,反而平白增添了日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