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四五三再来明末朱重八反一批良民(2/2)

杨嗣昌:“别搞什么因粮不因粮了,直接把这二百多万两银均分到天下所有的田亩上,他贫富一加征,这样一来,摊到每个人的上其实也没有多少,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杨嗣昌当即:“臣思总督一职,专任剿杀,须得饶有胆智,临机应变之才,非见任两广总督熊文灿不可。”

杨嗣昌:“所谓溢地,就是有些农偷偷在自己的田地旁边开垦荒地,他们实际上拥有的田亩数比咱们官府统计的更,对这些人,应该加收一赋税,这样一来,也可以缓解咱们朝廷的赋税空缺。”

话说这两广总督熊文灿是个什么人呢?其实这个人就是招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人,本书一直在讲西北的事,很少提及东南。其实在崇祯年间,东南方面也不平静,西洋人多次在海上捣,荷兰民者联络大海盗刘香,为祸沿海。这时候,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是一个大海盗,在东南海一带势力最大,他有心投靠朝廷,赶走荷兰民者,而负责招抚郑芝龙的,就是这个熊文灿,他因为招抚郑芝龙一事,立下大功,从福建巡抚升任为两广总督,后来又借助郑芝龙的力量平定了大海盗刘香,打败了荷兰民者,因此在朝中声望极盛。从崇祯到文武百官,都认为熊文灿是个有才的人…

崇祯听了这话,只觉得杨嗣昌真是生平知已,他早就觉得手下的官员全是白痴了,大喜:“卿有何人才可以推荐?速速报来!”

只见这封诏书是这样写的:“寇蔓延既久,生民涂炭已极。不集兵会剿,贼不能速除;不多措钱粮,兵不能大举。帑匮诎,设无方。廷议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今责成所在抚,大张榜示,备述朝廷为民除残、多方轸恤至意。遍集官吏,严行戒饬,递布乡村,详加劝谕,使远迩尽知,贫富均纳,果能遵行无扰,自然好义乐输,剿功告成,一叙录。”

崇祯思来想去,也无更好的想法,便叹了:“好吧,就你说的!”

杨嗣昌又:“皇上,我们还应该清查一下溢地。”

崇祯一听说能搞钱,哪里想得到这个法是好是坏,当下便大喜:“好,就这样办!对了,你还有第三计,现在也可说来听听了。”

其实所有人都不知,熊文灿之所以能招抚郑芝龙,原因是郑芝龙本来就想受抚了,两人属于一拍即合。后来剿灭刘香,赶走荷兰人,全是靠着郑芝龙的实力,熊文灿本人本没啥力气,一旦离开了郑芝龙,他事也不成。

看完之后,他不由得长叹了一声:“朱由检这个倒霉的孩,他又被什么人给骗了?居然又要加赋税,他这是生怕百姓反得不够多吗?还要再反一批良民,给贼人增上几十万兵力。”

杨嗣昌便:“第三计就是用人,咱们剿匪不力,其实多是因为督剿的官员全是酒饭袋,如果用上得力的人才,寇早已平复。自洪承畴大人死后,卢象升大人继任七省总督,然而卢大人很快就被迫北上抗虏,这总督一职变得有名无实,理应另派一个能者居之。”

崇祯奇:“什么是溢地?朕怎么没听说过个词?”

崇祯也是个脑差的,一听他这话,顿时就觉得有理,:“那怎么办?”

杨嗣昌:“因粮输饷,首先要搞得清楚哪些人家里的田亩需纳赋税超过五两才行,但是宦室富民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差徭,如今分贫富,其事甚难,只分得个巧拙而已。”

朱元璋随手接过来,翻开来看,这一看,脸不由得就青了三分。

崇祯奇:“为何行不通?”

数日之后,朱元璋正在监督着手下的官员们组织百姓照料“早土豆”突然见一探风风火火跑了过来,手上拿着一份布告纸,递到朱元璋的面前,大声:“将军,这是咱们的探从山*西的驿上劫来的,好像是皇帝发下来的什么诏书,兄弟们不识字,只知这封诏书十分重要,是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来的,便在驿卒换的时候偷来了…请您过目。”

但是崇祯本就是识人不明之人,杨嗣昌的力也不怎么明,所以两人都以为熊文灿是个人才,当下两人商议已定,决定调来熊文灿担当总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