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彻底在华夏各个阶层民众的口中。开始了口口相传的历程,是毫无疑问的。
…
花旗国那边。圣诞图书市场活动上,《帝国的崩塌》这部作品读者们的抗议。在大洋彼岸所引发的议论,甚至还要超过华夏本土。因为普利策奖的评选也只有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已,所以但凡是关心这个奖项,甚至只是对阅读有兴趣,喜爱文学的普通民众,也都对此次事件投入了大量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面,就算是一直以来都对公共舆论不太在意的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教育学院的一众学者们,也不得不站出来为此次事件做一个声明。
“我们不是对优秀的作品视而不见。也不是沉溺于自己这个小圈子的游戏,所以听不进去丝毫对这个奖项有所裨益的意见。然而有些时候,传统是值得尊重,也是必须要去尊重的,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作品的优秀,就罔顾曾经的历史,那么我想普利策奖也不会具有今天的荣耀…当然,这也只是目前部分评委的观点,对于究竟要不要提名《帝国的崩塌》这部作品。事实上我们整个评审委员会,以及普利策奖的基金管理机构,还在紧张的讨论之中,请广大读者们尽量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我们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官方声明,没能让花旗国那些读者们满意,但却让华夏一些媒体开始激动了。
套用后世网络上一句不太文雅的形容。就是广大媒体陷入了高潮之中。
这种情况,在部分人看来。未免有些底气不足,自卑心理作祟的表现。仅仅只是一个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的声明而已。并没有真的就接纳了《帝国的崩塌》,怎么就值得这么高兴呢?难道只有外国人的肯定,才算是真正的肯定,而我们自己人觉得好就不算数了?
华夏独有的历史,是这种心理的行程原因,哪怕是前世中国力蒸蒸日上的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期,这种只有外人认可才算是真的好的想法,也不缺乏市场,所以当国内一些媒体对此次事件发出评论,认为是华夏作者一次走向世界的胜利之后,就马上有人也跟着发出了反对和质问的声音:“总有一些人,觉得我们自己认可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好,非要外人也异口同声地赞美之后,才会有信心跟着附和,但很显然,这种想法正好表明了这一类人并不自信…”
对于老外的争执,国内的看法分成了两派,但无论是觉得杨一大涨国人士气,还是觉得根本无需因为外人的态度而左右自己的看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却都对杨一本人表达了赞赏和支持。
罗戈也是在第二天才从总裁办那里,得到的消息,胖总一大早来到公司以后,看到总裁办那些莺莺燕燕们没有开始工作前的准备,却都凑在一块儿叽叽喳喳议论什么的时候,马上就准备摆出严肃面孔,好好教育一下这些不分场合的妮子们,结果一个和薇安比较要好的助理,却抢在他开口之前,首先凑上来一脸的喜色:“罗董,杨董都上了中央台的新闻,现在引的花旗国那边都为了他的作品争论不停,你说,我们公司是不是也趁机赶紧上一拨宣传攻势?新华那边可是一大早就打电话过来问了,《帝国的崩塌》这本书,打算什么时候在国内发行出版呢?”
其他那些总裁办的文员小妞们,看到有人站出来说话,马上也笑嘻嘻地上来凑热闹:“我说啊,宣传什么的自然有出版部和市场部去操心,我们还是问问小老板什么时候请客才对,都已经是文明海外的大作家大文豪了,还不意思一下,可说不过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