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卷九五之争第二十一章偏向虎山(2/3)

这也就是后来“十王”的由来,多尔衮由于年齿排列,被称为“九贝勒”后来称“九王”的由来。

更为厉害的是,多铎竟然锐地考虑到了代善的态度可以左右全局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参照当年皇太极拉拢岳托和萨哈濂架空代善势力,迫代善主动退争夺,并且拥皇太极一例——如果旧事重演,掌握两红旗实

“那我就大胆直言了,既然这正红旗已经被礼亲王放手一段时间了,礼亲王虽然还挂着个领旗王爷的衔,不过这事务还不是颖郡王一手包办?而且大行皇帝生前也曾经表示过颖郡王经过磨练,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而且颖郡王是下所有王爷中唯一一个没有当年太祖谕旨中的人,如果下时过境迁,仍然将他排斥在外的话,岂不是太不公平?”

代善,阿,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岳托,阿济格,豪格,多尔衮,多铎。

多铎说到这里时,微微侧脸望了一只有二十三岁的阿达礼,果然,阿达礼睛一亮,虽然他立即拱手谦辞:“豫亲王过奖,小辈不敢与各位叔祖们并列,实在惶恐。”但是仍然掩饰不住脸上的一丝得意之,我暗暗叹息:毕竟是年纪轻磨练不够啊!沉稳内敛的火候差了些,看来从小在优越平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无法与在残酷的斗争中迅速成长成熟起来的人相比。

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岳托侧过脸来:“哦?豫亲王有何见解,不妨来。”

多铎忽然说话了:“我觉得现在早已经不同往日了,这个名单中少了几个人,就应该再补充一两个人来。”

别看多铎平时如何嬉笑荒唐,不务正业,但他脑中的智慧却丝毫不逊于其他同样老谋算,人才济济的兄弟侄们。这一招的确不失为明之举,可以一箭双雕:拉阿达礼上船,无疑增加了己方阵营的实力,如此一来正红镶红两旗基本一致,到时候势力对抗起来,可以与豪格各占四旗,平分秋

努尔哈赤规定将来议政大臣和推举继承人必须在这十人中间行,并规定这个制度要一直延续下去,可惜后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似乎想推翻这个曾经的决定: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两年,他将手下的嫡系锐,八旗中最为富庶大的两黄旗分别给了多尔衮三兄弟,正黄旗给十岁的多铎,镶黄旗一半给多尔衮,一半给阿济格。这无疑给年长的贝勒们一个信号:大汗要立多尔衮或者多铎为继承人了!因为两黄旗是君主亲自掌控的嫡系,谁掌握了两黄旗,就等于是将来的大汗。

我暗暗地算了算,如果真的要照这个法来和平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话,下这七个人中,多尔衮阵营四票,豪格阵营三票,谁胜谁劣,一看就可明了。但问题是,似乎在这个时候的满洲,大家不是以人数多寡和票数多少决定大事的,因为这少数民族族中年长或者辈分的族中长者权威是仍然没有泯灭的,这也就是历史上崇政殿之争为什么代善的发言能够起左右局势作用的原委,想到这里,我不禁了一下拳:代善这条老狐狸,他是绝对不会让多尔衮顺利获胜的,这倒是个难题啊!

只可惜老天作,努尔哈赤正准备收回那谕旨之时,老天就不给他时间了,在暧堡的大妃阿亥面前留下了令多尔衮继承汗位,代善辅政的遗言后,就匆匆地上路了。由于代善两个儿的临时“反”代善本人的懦弱无能,皇太极将父汗正准备扔到废纸堆里的谕旨重新翻了来,由于在这十个人中占了大多数支持,他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谋得了汗位。在当了大汗之后,他以“两黄旗必须由大汗亲领”的理由,把他手里的两白旗旗号与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互换[注意:换的是旗号,手下的兵统领一个都没换],这也就造成了现在的结局。如今时过境迁,十人中病故了三个,不知要不要“补选”?

这事儿没过几天,努尔哈赤就拟订了一份名单,然后宣谕全朝,上面一共有十个人,分别是当时功封或者恩封贝勒的新觉罗家的十位地位显赫,手握兵权的兄弟侄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