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产盐(2/2)

卖到二手里,一般都有一二两。而二卖到三手里,价格就会达到三四五两不等,主要看地域。

负责盐田建设的是一个叫李忠的本地老盐工,从事晒盐已经有三十多年,晒盐方面可谓经验丰富。

商品经济过于泛滥=农民受到剥削(纳粮时粮价猛跌)。



从盐手中买到成本低廉的盐,价格相比市面上的售价绝对是楼价,几钱银就能买到一担。

莱州湾大概有7o多万亩淤泥滩涂可以改造成盐田,看就快到**月的产盐峰期,这些盐工都在急忙赶工。

第二更!

一般为二服务,主要从盐场收盐。二则长途贩运的,把盐卖给三。有些二直接自己收盐,过一

所以说这东西也保不准年产能到多少,不过这产量算一算还是不错的。若把莱州湾的盐田都开来,照亩产1oo担来计算,一年也有7oo多万担,3。5亿斤左右。

地方过于自治(放)=无法施行有效监=土地兼并无制=农民暴动无法及时压制。

有的读者认为,明末银少得可怜,普通老百姓见不到银。这观很不符合实际,明朝后期的税收都开始收银了,难老百姓税时见不到银

书评区最近冒一群自以为是,或者断章取义的人,有的甚至还没看文就对小菜充满了敌意。实在是无奈,小菜也只能腹黑一下…

产量是不愁,但产还得卖,卖不去也是白搭。

另外解释一下银的问题。

全球都于小冰河阶段,气候有些诡变,很难照常理推算。这滩涂晒盐正是靠天吃饭的,若是全年大旱,那产量定能倍增。

赵岩关心的还是产量问题,虽然知渤海湾晒盐产量最,但他并不知是多少。

一些盐工因此得了,赵岩看到这个情况,连忙调了几个医师到盐场,专门在此成立一座医院。

赵岩此刻正在莱州湾视察建造盐田的度,莱州湾地区已经安置了一万多名盐工,这些盐工正每日在滩涂上建造盐田。

税收过低=土地的利空间大=土地兼并动力=大量农民在无监的环境下失去土地=受灾时政府无法救灾。

一个自耕农,一年产几十石粮,扣除税的、吃的,把其余的卖掉,就算没石只有o。25两(税时的最低平,不过想来不会有农民会在那个阶段卖粮,除非是傻瓜),一年也能见到几两银吧!



而那些没银的,大多都是失去生产资料的,而生产资料自然是在地主、商人、权贵手中,他们是手中没银

另外有人说明末的银很少,白银是康乾时期才大规模的。这个观小菜不敢苟同。个人认为康乾时期银突然多起来,主要是因为满清抢劫去的银了市场。明末时本就已经很多银了,像郑芝龙老家就被抄上千两,其他的东西价值更是无法估计。

另外文里说明朝灭亡的原因和税收过低、思想过于开放、地方过于自治方面,小菜再解释一下。

“到**月份时,每亩日产都能达到一担。若是往年气节正常,一亩盐田年产一百二十多担没什么问题。只是这些年气节变来变去,老汉也不知年产有多少。就照前年来说,一亩盐田一年还不足百担,去年又产了二百多担。”李忠掰着指

盐贩分一、二、三

个别缺盐的地区,价格甚至能飙到六两。若贩运到西北那些少数民族那里,一盐甚至能换到一或一匹



,则是地方上卖盐的,把盐拆成小份售给百姓,价格比官盐要低,质量一般也更好。

思想太过开放=政府无法引导=什么妖蛾都闹来。

莱州湾地区的盐田,一万多盐工已经够用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