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正六偶十面埋伏(2/3)

若有如此兵在手,何愁天下不定?

“可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再不,可令各地禁购之。”杨嗣昌说。崇祯听了不由

“杨卿可有什么办法?”崇祯问

封建君主,特殊的地位,必须扼杀一切威胁,戚继光就成了牺牲品。

“主公,朝廷提

当崇祯布告天下之时,赵岩见着朝廷的布告,愣愣的有些神,不解的想,这崇祯不是砸了五百万两下去了吗?怎么还要加税?而且一气加了两百多万两。

“这就是臣之第二措饷之策,又分为四:一为因粮,因旧额量加,额输**,石折银八钱,份地不与,岁得银一百九十二万九千余两。二为溢地,土田溢原额者,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余两。三为事例,富民输资为监生。四为驿递,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两充饷。”杨嗣昌答,其后又详说了一番。

“陛下,我大明京以东,畿以南,山以东,两河南以北,荒原一望,率数十里,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岂尽其地哉!皆不垦耳。陛下可习之山以东屯田之法,于此些地域大兴屯田,数年必见其效。特别是京畿地区,建虏年年犯,以是甚为残破,现今赵岩此兵辽东,此文龙不同之,止于此兵容盛,建虏必受其牵制,不敢犯京畿重地,陛下可乘此良机,屯民于京畿耕练。”

杨嗣昌想了想,说:“此起兵之时,不过是黄县乡下一个小小地主,之所以能在四年内让兵容悍如斯,必有原因,陛下只要得此人练兵之法,再令各地习以为式,只需各路官军一扫疲态,必能遏制此。”

,又有谁能预料得到呢?”崇祯对赵岩的觉十分复杂。



“山东军甚是锐,听闻此说过,除了艰苦训练外,还有额军饷、抚恤,以及最好的兵甲、火,所需银钱甚多。”崇祯为难的说

“你们怎么看?”赵岩对参谋人等问

“如此双齐下,再加山东田赋、盐利六七百万两,国库必然充实。”杨嗣昌说“有了钱粮,所需的练兵之法,火造法,可问此讨要。”

兵无数?杨卿可未夸大其词?”崇祯被吓了一,杨嗣昌:“陛下若不信,可着人前往登莱侦之,东三府屯民年年练,战时只需征军伍,发给兵即可以战。”

先前的五百万两,显然已经够用了,这让赵岩很是费解。而且把原来富人多,穷人少的征税方针改成了均输,这不是把人去造反吗?

“臣有两策,就不知陛下是否采纳。”杨嗣昌这时说

“可问卢象升讨要,天雄军现以习之山东练兵之法。”杨嗣昌的消息却很是灵通,在家守孝之时,却也关心天下兵事。

“陛下可令其纺织之与琉璃镜之秘方以利万民,得之其技,然后招纳皇商,召天下之民购之,必然岁数百万银钱,又可断其银钱之源。”杨嗣昌侃侃而谈,显然是对摸过了赵岩的底细,不过这些皆不是什么秘密。

“皇商之策方不知是否成效,屯田所需钱粮何得之?”崇祯问

“好,就依照卿之法办之。”崇祯不由激动起来,对于登莱军在京师城下的军容还是念念不忘。

“那朕该如何是好?”崇祯惊惧的问。

杨嗣昌继续说:“此于山东东三府大兴屯田,招募各地民充实东三府,所用耕、农皆由其,一到夏收、秋收自际,虽为建威大将军,亦向朝廷上缴银钱。然屯民只需上缴十斤米麦,而其又收地租三成。不到数年,东三府已是繁茂无比,再则屯民农忙之时为农,农闲之时时常练之,若到兵源不足时,便可得兵无数。”

“若不给?”崇祯又问

“陛下所言极是,常言防人之心不可无。”杨嗣昌附和

崇祯听完,应允:“那便如此,明日便改因粮为均输,布告天下。”

“招纳皇商?”崇祯不解的问

“就是陛下其技,令一些家富厚之商经营之,若是亏空,那便是皇商自己的事,若是盈利,朝廷便可坐分其利。”杨嗣昌解释

“若其不又如何?”崇祯问

“其一,派人习此敛财之策。臣曾派人山东勘探,此不仅有琉璃镜能年数百万两,登莱各地皆是力纺纱机和织布机,此等机较江南纺织作坊,人力少之百倍,以致江南布商节节败退,天下素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然近年两地纱线、棉布锐减,此靠纺织,年银钱亦不下数百万两。”

只是赵岩不受朝廷掣肘,让崇祯用得甚是棘手。杨嗣昌的几条策略,不仅能压制赵岩的扩张,还能壮大朝廷兵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