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三十四章:招抚刘国能(2/3)

第三节:备战击建虏,不忘击西贼

为今之计,乃是快速扫灭贼,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人,然后再集中力量,扫辽东。

作战兵力已经完成集结,五月初九,赵岩带着辽东军步兵第一营,新编的山东军步兵第四营,和骑兵第三、第四营,及山东军辎重营和茅元仪组成的作战参谋,亲自征。

有那表现,想发表一些言论,让别人觉自己很,更何况是崇祯这个‘愤青’。

第二节,千里救中都,登莱游击显忠义。

此节报赵岩八年备战时,兵帮助卢象升、朱大典剿贼之行。

目前山东的防御看起来十分空虚,因为一个专业作战兵团都没有,但若是外敌侵,随时可以从山东各地征召几十万青壮投战场,这些青壮都是经过训练的,虽然不够职业,但战斗力绝对不低,而且绝对不怕死。

报纸上言:“正因此役,建威大将军见世糜烂,决定弃笔从戎,编练乡勇,安靖地方。”

《大明日报》当天当即报了一篇标题为:“千里再师,赵持在此。”的文章,细数赵岩从起兵之日,到十年以来对贼的各场战役。

若不是人问题,赵岩绝对会如同狂风扫落叶一般,将辽东全境收复。毕竟就算是攻克了辽东,赵岩也不可能获得多少人

而且山东各地棱堡林立,内又无比大,外想要打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讲的是赵岩与贼的第一次战役,发生在招远,赵岩带着家丁前往济南经商,归来的路上被八千贼包围,赵岩巧施妙计,散布官军到来的谣言使贼陷,乘其混之迹,赵岩带百余家丁冲杀贼军,只追击贼首,并擒之。

就连崇祯看了此报,想起了赵岩七年

至于西线,山东军第三营驻守各城,棱堡也在不断建设,加上山东军步兵、骑兵第一营驻防,在三岔河、太河沿岸布置了堡垒,满清要想大规模越过三岔河、太河几乎不可能,就算越过了第一防线,想要攻克西线城镇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赵岩派遣去采访崇祯的记者,乃是宣传特别训练的,对中礼仪十分熟悉。记者天还没亮就了乾清,在崇祯早朝前,对崇祯行了采访。

赵岩如此积极的剿贼,受到了那些中上阶层的烈支持,因为贼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地位,是阶级敌人。

就算是满清发动反攻,以现在辽东的力量,也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东线都是山区,辽东军第四营守住足已,而且还有山东军第三营伺机攻,在骑兵不能发挥的东线,满清别想反攻。

征前,赵岩将各门的层一一召来,让他们恪守本职,不可玩忽职守,然后将山东防务给赵全,并让赵全在山。

对崇祯的问题很简单,只问了一个陛下的理想是什么?

以各营的向心力,叛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些将领就算被朝廷诱惑,下面的士兵也不会答应,而且将领又有教委制衡。

报纸一经发行,就陆续在各地掀起了烈的反响,各地士、乡绅纷纷写信给当地的济民客栈,给赵岩声援打气。

这个采访也就是走个形式,给《大明日报》造势而已,采访过后,记者向崇祯提,以后可否为《大明日报》写一些评论以引导天下百姓,崇祯欣然答应了下来。

崇祯的理想自然很多,振兴朱家王朝,统御万方。崇祯还说了一些希望百姓安定的空之言。

七年,贼扫地王、太平王犯中都,为登莱游击的赵岩千里救援,一路疾驰,日行百里,十余日抵达凤府,人疲,依旧奋勇而战,将刚中都的扫地王、太平王两二十余万围困之间,尽歼之,保得皇陵不毁…

不过赵岩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将防务给赵全,赵全作为赵家的老仆人,膝下又无,是绝对保险的人选。

“四载间,建威将军鞠躬尽瘁,力群贼,贼本式微矣。然自洪承畴为督剿贼,领朝廷五十万金剿饷,却行草包无能之策,以致今日之败业,建威将军痛哉,师清剿,圣上准许,大将军已兵领兵三万,亲自征讨,各地百姓、乡绅见大军无需慌,建威将军之兵素来与民无犯,本报战地记者将一路跟随建威大将军,随时报最新战况。”

崇祯批准通过赵岩的奏章,让赵岩十分的意外,原本他还以为崇祯会不同意,但结果却是乎了他的意料。

第一节:巧施妙计,只擒贼。

在对贼的征剿中长期疲的形势下,他们太需要一个能够站来保护他们的人,而赵岩如此能征善战,又对剿贼如此积极,自然受到了广泛的支持。

辽面,此时比较平静。据辽东特战大队传回的消息,满清正在备战,暂时没有发动反攻的迹象。





既然崇祯同意了赵岩贼,赵岩也就不用在报纸上造势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