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12章:兵围河tao(2/3)

顿时边地枪炮之声不绝于耳,蒙古人试图冲长城,他们选择了一个比较容易的缺,结果蒙古人刚开始冲,就遭到了火炮的猛烈轰炸。

修城墙修得最多,以前几乎年年都会下派徭役,陕北的长城被修得很是完善,蒙古人一撞下来,在03、04步兵旅的防守下,本无,始终找不到突到内地的缺

四月的黄河已经解冻,于上游的黄河较为平缓,但河面也是较宽的。骑兵旅到达黄河沿岸后,01、02、03、04骑兵旅沿着黄河沿岸行军,每行军一段距离,便留下一个骑兵营和若火炮。

期间破坏了三座蒙古人用来渡河的桥梁。

山西当局在取了教训后,极大的加了黄河的防线,导致崇祯九年时李自成渡河失败,只好转向西边。

蒙古人见黄河被围堵,渡河返回的可能不大,十三万会盟的勇士便浩浩的向南军。

不过很多蒙古人并不知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河会盟的意图,也是想向南犯,他们想来,既然明军来打蒙古,现在兵力集中在东,那他们就去陕西抢掠。

而步兵旅和宣大兵,则是从大同一路向河曲而去。

地区的自然形态虽然自古就已形成,但是以河命名该地区,则是从明代开始的。“河”名称的现,与明代中叶北元汗统下的蒙古各、即汉译中的“北虏”向漠南地区迁徙有关。景泰五年(1454年)北元内讧,也先被杀“北虏”纷纷南下。北元太师孛来于景泰七年率。之后,孛来、阿罗,屡犯明边。成化元年(1465年)又有里孩。自成化六年(1470年)始,加思兰、孛罗忽和满都鲁等也,冰封,河冰解前。成化六年以后“北虏”长期住牧于河,明方则试图阻止其住牧于

而随着明的军事败坏,而边防城墙又日益完善,双方的冲突开始减少。

但在明军咄咄人的气势下,他们还是选择了联合。

延妥巡抚听说蒙古大举犯,连忙召集

“第一师步兵旅,及宣大友军,由河曲渡过河,汇合陕西第二师03、04步兵旅,全面清剿此瓮中之鳖…”

。”刘恒“那些落让他们跑也无妨,我们现在主要是为了清场,这个草原不允许有蒙古落存在,而且他们跑得了初一,也跑不了十五。”

蒙古人就这样哄哄的在榆林北了三天,03、04步兵旅依仗着长城,虽然兵力分散在漫长的边界线上,却是一次次将蒙古人打退。

而此次蒙古则是来势汹汹,十三万人浩浩的朝陕西杀去。结果他们和刚到陕西的03、04步兵旅一撞上。

到了十六世纪初,达延汗统一蒙古,河被封给了鄂尔多斯,从此蒙古便长久的占据了这一地区。

来鄂尔多斯的蒙古人还在吵着由谁率领盟军时,突然发现黄河沿岸现大量明军,而且是全面的把他们堵在黄河的包围之中。

“搜”、“议复”便成了明廷的议题之一,河名称遂见于史册。明天顺二年(1458年)就现了“有自虏中还者言,孛来下二千余人尚在黄河里潜住”这个“黄河里”指的就是河地区。到成化六年(1470年)时,明朝宁夏巡抚的报告中现了“河”名称(在民间这样的称谓或许更早)。文中称:“近虏酋阿罗率众潜住河,动以万计。猎以为生,草以为居,无仇敌之忧,有寇窃之利。”

没想到的是,明军竟来势如此迅猛,突然就从东线返回。

河曲,那里有一个黄河渡,想来是贼与官军争夺和重防御的地方,崇祯六年时,河曲曾被贼攻占,导致陕北贼大量涌山西。

而陕北边军则是乘着蒙古征战的时候,前往北‘搜’。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明就复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主张复的代表官员曾铣被逮捕,夏言则被免职后杀掉,复之议也就这么结束了,至此之后,河地区也就成了鄂尔多斯的稳定驻牧地。

作战指挥连续下达了数个命令,骑兵旅接到命令快速向西,四月十二,即到达黄河河畔,对面就是河平原,这个年代叫土默川。

会盟需要大量粮草。

蒙古各居河,给明朝边境防务带去了大的压力,蒙古落经常以河据地犯内地。

落显然不可能携带,自然是要到明国去抢,否则无法支撑下去。至于首领到现在还没选来,蒙古在满清完后,又变成了一个无之蛇。

“传我命令,01、02、03、04骑兵旅沿黄河巡视,破坏渡河设施,并日日巡查,不可放一人过河。”

而黄河沿岸,到都安了斥候,随时注意蒙古人是否渡河,一旦有发现蒙古人渡河,上通知附近的骑兵营过来阻止。

四个骑兵营沿着黄河一路布置兵,仅仅八天时间,便将整个河地区的黄河外围全围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