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种种优待,在加大宣传力度后,每天都有大量百姓前来山东。
王石头,就是移民中的一员。
他是松江人,家中以织布为生,已经世世代代干了五代人,都是从事纺织业,然而自从山东的棉布使用了更好的机器纺织后,棉布价格连年跳水,现在已经跳水到了极为便宜的地步,这让他失去了收入,难以在养家糊口。
在松江有大量像他这样的人。
听说大将军在山东大力鼓励百姓去山东,而且娃儿上学不但不要钱,而且伙食由学校负责,每个月还会发一些零花钱。
这对于有五个孩子的王石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同时在山东,看病就医也不要钱。在税收上,和大明目前对待工商的免税制度差不多,虽然山东在收商税,但却不收工人的钱。
而且听山东招募局的宣传人员说,只要到山东去,若是选择做工,每个月工钱不会少于1两银子,而且只要上九个小时,也就是四个半时辰,若是加班还有加工钱。
若是选择去辽东和朝鲜,则能分到土地,而且还是三百亩。
像王石头这样的手工业者,让他去种田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选择前来山东做工,而且听说做工也有优势。因为居住在城市,面临的机会比乡下更多。
这让王石头很是向往,边在从山东来的招募局人员的指引下上了前往山东的货船,而且是带着全家去的。
来到山东,在登记过户籍后,王石头夫妇被安排到了纺织厂做工,就住在纺织厂的宿舍,而他们的五个孩子,也被安置到了最近的学校。
王石头的生活迅速的安定了下来,夫妇二人打算努力工作,一天加班三个小时,这样他们一个能能哪到将近1。5两银子的工钱。
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就安逸了。
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支出,五个孩子在学校不要花半分钱,更没有病灾的忧虑,每个月3两银子的收入,可以在山东过上不错的日子了。
然而王石头来了一个多月,却接触到了许多与他想法不同的人。
他发现纺织厂内很多人都不愿意加班,并不是因为嫌工钱太低,而是他们不是在读夜宵就是在自习。
纺织厂里面有一个夜校,学校的老师在晚上会过来给上课,交他们认字算数。
王石头一开始不以为然,这么大的人了,还读什么书呢?
然而待的时间久了,他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门道。在山东只要有文化,不愁找不到工钱更高的事做。
而且甚至能当官。
听纺织厂的同事们说,他们这个纺织厂已经出了三个吏员,虽然位置还很低,但爬升的可能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