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咱第一次给洋鬼买礼
,我可特意去问了丁韪良丁大人,这些都是他推荐的,一准儿行!瞧着瓷
没?正宗的景德镇官窑,个
个的
,绝对不掉咱大清的份儿!洋鬼
拿了,没准儿当
传家宝呢!再瞧瞧这红茶,上品祁红!…”
在这一分中,主要是论述电
层的“定态假设”:原
外层电
数应该和原
正电荷数相符合,但是他们如何排列呢?“
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可以“设想”第一层稳态为2个电
,第二层为8个,第三层也是8个,第四、第五层则是18个…原
为了达到稳态,会失去或捕获电
。失去或捕获电
能力的大小,决定元素的化学属
。所谓分
,就是数
元素的原
照一定方式排布,达到稳态所形成的化合
。而化学反应的本质,也可据此原理来推衍,就是不同的离
组成更稳定的化合
。其后,又并就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化合价等
行讨论和总结。
玻尔(1885—1962)是丹麦著名理学家,家境良好。1903年
哥本哈
大数学与自然科学系读书。1906年,还是大学生的玻尔就因对
的表面张力的
研究工作,荣获丹麦皇家科学院金质奖章。其后,于1909年和1911年以金属电
论方面的论文,分别获得哥本哈
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1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在J·J·汤姆逊的指导下,跟卢瑟福搞科研。1913年,写
了《原
构造和分
构造》(1)(2)(3)三篇论文,提
了定态跃迁的原
模型,即著名的玻尔原
理论。1922年,因对原
结构及原
辐
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
理学奖。当然,玻尔关于电
的“跃迁假设”论述,孙元起并不准备在这个小册
中讲明…因为现在普朗克还没有提
能量
假说,或许这是下一篇论文“剽窃”的对象…他只准备说一些
浅的,就像二十一世纪中学
理、化学课本中所叙述的那样,只有这样,才能
引全世界科学家和科学
好者的注意力。
1月5日早上,洗漱完毕之后拿上礼和写好的小册
,直奔东
民巷的
国公使馆。两份礼
还是很大分量的,所以雇了辆大车。这段日
隔三差五的过来,使馆作为的两国兵丁都混了个面熟,没有为难,就
去了。康格一家和卢瑟福都在,只是Thomas明日就要随着卢瑟福一起到
国,然后回剑桥,康格一家颇为黯然。
原所带的正电荷,
而明确作为周期律的基础不是原
量,而是原
序数。
等礼搬完了,到客厅里一起喝咖啡。这时候,孙元起拿
那本新鲜
炉的小册
,递给卢瑟福:“您的建议,使我有动力写
它来,希望您能给
一些建议和批评。”
瓷怕碎,孙元起嘱咐车夫把礼
小心的搬下来。外国人向来有先看礼
的习俗,康格先生和卢瑟福也不例外,在边上观赏礼
,不停地说“wonderful”“Great”至于有几分是真心的,那就不知
了。
论文内容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因为这些已经被写中学课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十九世纪末的科学界,却不亚于是晴天霹雳,绝对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而论文的第二分,孙元起则开始讨论原
外层的电
及其与元素化合
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剽窃”自
理学界另一位大
尼尔斯·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的研究成果。
孙元起在写的时候,主要力是放在如何表述得明白却又有理有据,又如何用英文表述。写完之后,自我
觉是:它不像是科学论文,也不像科幻小说,更像是侦探笔录。即便如此,孙元起已经
觉非常满意了。
阿尼乌斯在1883年开始创立电离学说,解释溶
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并在1884年以《电解质的导电
研究》论文申请博士,但他宣读完论文后,教授们“个个怒不可遏”难以容忍这
“荒谬绝
”甚至“纯粹是空想”的理论。在同克莱夫“激烈辩论”后,他的论文被评为3级,需要再次答辩。后来,他的电离学说才渐渐被学界所接受,但其只解释了这个现象,并不知
为什么会这样。在孙元起的论文中,给
了最
本的解释。
这是论文的第一分,主要讨论原
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卢瑟福接过来,先看封面,题目很长。Thomas也侧过来看,轻轻的念
:“从原
、原
结构到元
孙元起只好赞扬了老佟几句,夸他对大清的“土特产”了如指掌。
就在这时候,卢瑟福已经打好行李,准备搭乘客
,穿越太平洋,先到三藩市,然后跨过
国,
加拿大。孙元起从老佟那里取了礼
,打开一看,却是瓷
、刺绣、红茶之类,也不知
这样的礼
合不合适。旁边的老佟则满脸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