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此之前,您有听过百熙的大名么?
记者:为?
记者:为会吃惊?
记者:最初你们还不百熙捐了15万瑞典克朗奖金的事?
吴老:因为会议最初是定在黎召开的。要在清末留学国外的,都是穷人家的孩
,平日生活费都是靠政府拨给,很少有充裕的时候。
黎和英、德、比、意等国距离大略相当,这样可以使得大家的差旅费均摊,避免
分人负担太重。英国孤悬海外,英镑汇率又
,如果在英国开会,差旅
宿费用暴涨,我们怕大家承担不起。
吴老:那时候距离开会不到十天,我们也是措手不及。好在参与筹建化学会的俞星枢俞同奎、利寿峰利寅二位都在敦,便通过李泽民兄见到了百熙,说明了来意。
记者:如果我没记的话,百熙是在当年十一月底‘二月初抵达法国赛的?那时候你们去邀请他的?
记者:后来呢?
吴老:百熙是在十一月底到的赛,不过我们当时没能去见他。
学会欧洲支会”
吴老:污蔑造谣无耻我当时的亲历者,我可以用人格担保,百熙绝对是当场全额捐
他刚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现在有些人,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人民的粮
,就是不
为国为民的事儿。每天里就是听几则不实的消息,写几篇骂人的文章,哗众取
,恬不知耻。还以他们可伶的
德
准,去臆测前辈们
过的丰功伟绩,真真是以蠡测海、坐井观天而有些媒
为了
引读者,
本不顾社会责任和
德良知,随意歪曲事实,刊登不实消息,更是罪不容诛你们一定要把我这些话刊登
去,不要删。我倒要看看,都是哪些
梁小丑会
来?
吴老:因为那时候百熙除了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还是湖北提学使,类似于今天副省长一级的官,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哪敢随便去见他?当时我们的打算是,在他去瑞典的路,让我父亲和他先通个气。那时候我父亲是驻奥地利代办,和他比较能说话。这样等他从瑞典,我们就可以去拜会并邀请他了。
吴老:到了十月间,我们获知百熙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要到欧洲来,大家都非常兴,便准备邀请他参会。你们也,百熙从19年开始便发表了一系列
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并先后获得科普利奖、
维奖、诺贝尔奖等重要奖项,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崇
地位。如果他能参会,一定可以极大地提
学会的声望,推动学会的发展。
吴老:是的,正如那则故事所说,孙曾嘱咐星枢兄,要求不要公布是捐赠人,以免别人误解。此外,我们还担心成立这样一个大的组织,会不会有妨碍?清政府对于这类组织可是非常的再说,这样一个太笼统的组织,会不会因
记者:然后百熙便建议成立中国科技学会?
吴老:百熙听了星枢兄的邀请,略微一想,便提了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设想。你们应该,维持学会运转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为此,百熙当场便捐
了他刚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
吴老:我是在12月20号前接到敦的电报,当时还颇为吃惊。稍作收拾后,便迅速赶往
敦。
记者:从后来的情况看,你们的打算没有成功。
吴老:是啊,我们打算得非常完,可是事情发展太
人意料。百熙先是考察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业,之后直接奔赴瑞典,我父亲
本没见着他。等他到了瑞典,恰逢瑞典国王去世,颁奖仪式取消,他便急匆匆往回赶;等到了德国,英国又来电,说他得了科普利奖,
他赶快到
敦,他直接从汉堡船,这样我父亲又没见着他。
记者:这则小故事已经收了现今的小学课本。不过最近有人指
,这可能杜撰
来的…
记者:好的一定,一定。吴老,您是时候接到开会通知的呢?
记者:这还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啊
吴老:当然听过我在海读的时候,用的几乎都是百熙编写的教材。后来到法国学化学,教授听说我是中国人,还非常不解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都是你们中国约翰逊教授的理论。你还舍近求远,跑来法国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