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年,根据文部省指示,将两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东京大学。不久后,文部省兼管的东京法律学校也并入该校。
1886年,明治政府为适应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国家主义思想的人,颁布了《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从这个霸气名字,就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这所大学的重视和关爱。“帝国大学”作为东大的校名,整整使用了十一年时间(1886。3—1897。3)。直到京都大学改名为“京都帝国大学”为了区别,才在“帝国大学”名称前面加上“东京”二字。
早在帝国大学时期,滨尾新就曾担任四年大学总长(1893。3—1897。3),现在是他第二次出任总长之职,所以对于东京大学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互相寒暄之后,他便充当讲解人,带着孙元起向校园里走去。
刚进校门不远,便看到一座朱红色的雄伟建筑,巨大飞檐架在一道红墙上,下面便是通往校园伸出的大门。滨尾新热情地介绍道:“孙君,这座赤门建于文政十年(1827),是加贺藩第十三代藩主前田齐泰迎娶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的女儿溶姬时所建造,作为加贺藩在江户上屋敷的御守殿门。在江户时代,藩王娶妻建赤门是一种习俗,表示应纳新的家庭成员。这种赤门一旦受灾损毁,便不能重建,所以保存到现在非常难得!”
孙元起点点头,眼前这座赤门倒是不陌生,在后世它已经成为东京大学的象征,好比清华大学中写着“清华园”三个字的二校门一般。
在北京的时候,平日里往返京城和经世大学,会路过清华园,略略知道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皇家园林最初名叫畅春园,咸丰年间才把畅春园的东半部分改叫清华园。后世学子们景仰不已的牌楼,现在还没有建立。在历史上,它是始建于1909年。至于上面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则是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
想到这里,孙元起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前身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眼下,各国的庚子赔款都被慈禧老奶奶截留了,那清华学堂还建不建?如果不建,那作为导火索的自己,岂不是千古罪人?
此外,按照自己母校的校史记载,今年京5月京师大学堂的优级师范科会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也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导致出现差池呢?
说说讲讲间,孙元起一行人来到了会堂。
会堂前面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警察和学生会的干部正对入场的学生进行检查,颇有些后世坐飞机时“安检”的味道。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