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二〇四劝君更尽一杯酒(2/3)

“大人此次荣升,可谓风得意。不过到京城之后,希望能低调人,认真结诸位上官和同僚,争取早日百尺竿一步!“

林纾放下酒杯,缓缓地说:“照此看来,大人他日可为黑公啊。”

“没有。”

“他是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士。光绪十四年(1888),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任工右侍郎;十五年(1889),正式调任工右侍郎;十九年(1893),升任兵右侍郎;二十一年(1895),转为左侍郎;二十二年(1896),以兵左侍郎兼署刑右侍郎;二十三年(1897),调任吏右侍郎,旋即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九年之间,历任工、兵、刑、吏四侍郎,最终只不过是从之前的左副都御史升了一级,成为左都御史,连尚书的边儿都没摸着!

孙元起心:哥几个醒醒,别说醉话啦!清王朝还有三年时间就翘辫了,哪里还会再有什么大学士、军机大臣?

“一来二去,就让你成为了大清立国以来最年轻的汉人侍郎!为了这个,还不值得一杯么?”

“去北京啊…”诸位幕僚顿时神各异。

“那就好。如此一来,我们应该有一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理湖北的剩余事务。”孙元起放下酒壶“大家再辛苦一段时间,等事情结束,我们到北京之后好好乐呵乐呵。”

检讨十年可官至侍郎。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惊才绝艳、官运亨通如曾文正公(国藩),从翰林院散馆到担任礼右侍郎,也了9年时间。何况其他人!即便如此,要想在三十三岁前任侍郎,也必须在二十三岁前翰林院散馆,即二十岁前中士。这十多年里,家中还不能有亲人去世,因为一旦守丧,少不得又要耽搁一到三年工夫。

孙元起见杨度又有端杯敬酒的趋势,连忙反客为主,先端起酒杯:“敝人自到湖北之后,庶务多有赖于诸君。今天能有些许业绩,并蒙擢升,激良多。谨以杯中酒,向各位致以诚挚谢意!”

“黑公,就是发尚黑,便已经位列三公。”林纾知自己的东家没啥文化,接着就解释“如今三公纯属虚衔,不过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也约略等同古时候的三公了。”

公?包黑么?

刚吃了几筷菜,杨度又第三次举起酒杯:“第三杯酒,祝愿大人步步升,早日得展中锦绣!”

刘师培看到孙元起一脸不信的表情,掰着指:“大人你别不信,畏庐先生的话还是大有可能的。经过前年的官制改革,学位置仅次于外务、民政、度支三,在陆军、海军、法、农工商、邮传等五之前。左侍郎与尚书之间又只是一步之遥,只要不差错、运作得力,四十岁前成为一尚书大有希望!只要当上尚书,三五年时间,军机≮任大学士都是手到擒来!”

算你狠!孙元起只好苦笑着把杯中酒喝掉。

幕僚好比后世官场的秘书,领导每换一个职务,幕僚就跟着换一批,只有少分忠心耿耿、志趣相投的死党才会跟着领导到东奔西跑,乃至服务一辈。这五个人虽然未必都是幕僚的料,比如林纾天天都在忙他自己的译稿、陈乾生则动辄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然

杨度也赞许:“申叔说的没错,但最关键还是侍郎和尚书之间那一步。别看侍郎和尚书之间仿佛近在咫尺,其实却是一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鸿沟。仅举我们湖南乡贤徐树铭为例。

“蒙您吉言!”孙元起不再反抗,直接杯。

喝完之后,孙元起拿起酒壶给诸人斟满,顺便问:“皙,朝廷发来的谕旨里,提到新任提学使是谁了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