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听到这里,脸上虽然笑不语,心中对章太炎的评价却调低了一级。
章太炎对孙元起的批判,涉及到传统学问与现代学科之间的消耗转换,别杨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世界上也没人能给
十全十
的解决方案。
“哦?”杨度有些好奇“还望章先生赐教!”
“那为何又不赞同呢?”杨度问。
“而孙百熙呢,则从里面舀一勺来,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分析,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挑
来研究,于是就有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学史、经济史、政治制度史…就好比有个
人,把她
骨血、心肝脾肺肾都分别掏
来研究,研究得再
熟又有什么用?她还是那个明媚照人、活蹦
的女
么?”
一个便是孙百熙。”
“他创办的大学其名曰‘经世’,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可他把‘经世’用在了哪里?是替满清鞑
续命,还是给满清鞑
培养
才?孙百熙在国内外有
大的影响力,他要是登
一呼,全国局势必然为之震动,何愁革命不成功?”
章太炎:“我最不赞同的是孙百熙对于时局的态度。他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尽
可以看
他对时局不满,却不允许学生起来抗议请愿,只要求大家关起门来好好书,认真
学问。国家都有亡了,书
学问还有什么意义?
章太炎也不拿乔:“孙百熙年纪轻轻,便学究天人,在国内外享有崇声誉,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据他的理论非常
邃,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位最聪明的科学家才能看懂,看懂之后都齐声赞誉;其他人则视如天书,不知所云,毁也无从毁,誉也无从誉。这是让章某最为佩服的。
章太炎接着:“在我看来,经世大学对国学的研究已经走
了歧途,不仅方法不对,取材也大有问题。他们视如珍宝的安
甲骨、敦煌遗书都是些什么东西?
“他编写的教材很多都被翻译到日本,成为学校里的教科书。甲午以来,日本普通民众是非常看不起中国人的。只有提到‘孙元起’这个名字,他们才一脸景仰,认为孙百熙非常了不起,在西方人的学问上打败了西方人,替亚洲人争了光。
“再者,孙百熙除了在职期间,利用公帑兴办不少学校外,还凭一己之力在大江南北兴办数十所大中学。这些学校或是免费,或是只收很少的费用,让贫寒弟有学可上、有书可。天下有钱人那么多,比孙百熙有钱的也不在少数,谁能
到这一
?他们宁肯把钱挥霍在青楼、赌场,也不愿扔给穷人一个铜圆。如此大力兴学,怎能不让章某佩服?”
“至于敦煌遗书,我在日本倒是见过几卷,确为两宋以前的遗。但这些纸片都是当时人污损丢弃的无用之
,多半为佛经、
藏,没什么值得稀奇的。放着存世的煌煌
著不研究,反而钻到故纸堆里,这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章太炎:“不错!孙中山少有大志,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波海内外近二十年,数次为清廷所通缉捉拿,依然不改初衷。现在能有如此局面,半数为孙中山宣传、联络所致
杨度怕他长篇大论,连忙打断:“如果在下没猜错的话,先生佩服却不赞同的另外一个人应该是孙中山吧?”
章太炎又:“孙百熙对国学的态度,我也非常不赞同。所谓国学,乃是一国固有之学问,由无数典籍、无数哲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酝酿而成的文化,里面浑浑沌沌、浩浩
,有如江河湖海,澄之不清,淆之不浊。研究国学,应该先从学和目录
手,泛览四
,等有了整
认识,再
某一类;此类
通,则可以举一反三,
类旁通,最终领会国学的
髓。
“安甲骨,显然是无良古董商人故意作伪,欺骗世人的!
理很简单:首先,历朝经史典籍都没有记载甲骨刻文的事情;其次,在甲骨上刻字容易作伪,最值得怀疑;第三,
甲是速朽之
,不能长久,怎么可能埋在地下三千多年不腐烂?既然甲骨是假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