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发达国家培养医生的程序就知
了。要成为医学生,必须先在普通大学学习4年数理化为主的基础课程、获得科学学士学位,才能报考医学院。再大约学习4到5年年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再到大医院实习几年并通过执业考试才有行医资格。此时还只是一般的通科医生,要想成为专科医生,还要经过几年训练,等真正成为一名临床医学专家基本要35岁左右。这样培养
来的医生是“金贵”的,时间和金钱耗费的惊人,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但是社会对其回报也很
,医生一直是国外最受尊敬、收
最
的职业之一。
而国内的医学学制大大背离了医学教育的特殊,它实在是简化太多了。
中毕业
学,学习6年,其中还包括一年实习,就可以毕业行医了。近年来,这6年制还
一步缩减成5年,西华医大是1988年改成5年的,国内其它医大也大多是同时
行了相似的学制改革。唯有独树一帜的北京协和一直
持医学8年制,但它给予的博士学位MD和国外的MD还是不一样,也仅被少数国家承认。总之,国内完成医学教育、成为一名医生的时间和国外相比是大大减少了。
大一的课程很基础,主要是医学理、
等数学、政治、计算机BASIC语言、无机化学、生
学。老实说以中国的国情,除了生
,其它这些数理化在今后的医院临床工作中基本很难用得上。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些基础课的重要
。
虽然中国人众多、很需要医生,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完全和国外医学教育传统脱节。中国医学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国内享有世界声望的医学专家大多是解放前培养的,当年医学院的学制都是和国外一样,也被国外承认学历。而解放后的学制变革,虽然速成了大批医生而改善了人民的医疗条件,但是学历不被国外承认。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的医学学者底蕴不足、
基不厚,也许医疗技术方面还行,但缺乏那
广博全面的基础知识、没有
锐
远的
光,难成大气。毕竟批量速成的质量怎能和别人十年磨一剑相提并论。
九十年代初,也许是丽的华西坝、这曾经抗战时期大后方学生们的天堂,最后见证华西人学风的年代了。
林王二人赶拿
几个笔记本和文
什么的,这里两个、那里三个地甩在二三排的黄金位置,帮
妹们占位
。然后,她俩并排坐下,加
这早自习的行列。因刚吃了早餐,不适合看书,林芳华就拿
单放机听听英语、练下听力,相当于休息了。
更可悲的是,中国教育制度还在越改越糟糕,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医学学制还在缩减,各医大争相推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还是速成的那一
。几年后的
校扩招,更是急功近利、雪上加霜的行为,
学质量的下
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
。培养
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有意义吗?提
“教育产业化”的人不知是何居心,这分明是在扼杀中国的国运。还有为了所谓的211工程造成的
校合并风
,对老牌医大冲击也很大。西华医大在10年后合并
C大,就不但没有
受到学科
合、提
学生综合素质的好
,反而使新人们丢掉了医大的校园文化传统,没有了自豪
和荣誉
的西华医学中心在国内医学界的排名从此越来越下
,再没有了当年和协和、湘雅三足鼎立的雄风。
考试前,因为一座难求,更是常有为占座位发生角的事情。往往这时,有的学生占座位都是用链条锁将书包锁在课桌上,才能确保主权。还用普通的书本占位
的人,再来教室时就往往要到讲台上堆的一大堆被甩的东西中找自己的书了。当然这样占位
学习,真是有
疯狂了,这也算是医大的特
。林征宇周六来的时候,看到医大晚自习的盛况就连周末也这么壮观时,非常
慨。因为
院平时都没有人晚自习,而C市其他大学要比
院好些,但和医大比起来,可就小巫见大巫了。西华医大作为老牌名校,果然是名不虚传。
也许不光是医学,中国其它科学也普遍存在相似的问题。虽然华人的聪明勤奋是全世界都名的,但真正
成绩、有广泛影响、或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多是外籍华人。恐怕正是国内的教育制度,扼杀了不少摇篮中的天才。真正的大科学家绝不是书呆
、或只专
一门,他们往往文理皆通,理
和
并重。越是知识面广博,才越能够把握和顺应科学发展的方向。
其实,医学是真正的综合学科,科学的巅峰,级的科学。
清晨,正是校园学习氛围最郁的时刻。不但在教室中,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在校园各
幽静的小路上,在安详
丽的荷
池边,在悠长的紫藤长廊下,随
可见手不释卷的莘莘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