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03章新的朝廷(2/3)

,这个地方的官职任命,曾让李世民疼了好一阵。四大元帅,谁都可以担任此职。但是,任命其中任何一人任兵尚书,都有可能会伤害了其他三人的情。为此了兵尚书这一个职务的斟酌,李世民可是没少费工夫。他甚至还当面问过李怀光、浑二人地意见。二将自然是各自推托,都不肯担任,一力举荐燧或是李晟来担任。后来,李世民再征询了李勉和名大学士的意见,终于敲定了人选----李晟。用李怀光地话来说,那就是要说打仗,咱四人谁也不怕谁。可是要说担任兵尚书理军国大事还要玩笔杆,这个人选非老蒜莫属。与此同时,燧自然也是不能怠慢的。李世民想得很清楚了,由于在一百多年前,自己曾亲自挡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近百年来,这一职务很多时候都是空缺的。现在,李适当皇帝之前担任过,但也是虚职;自己还是汉王时也担任过,也没有过什么事情。所以,尚书令这一职务,不如就照惯例将它空缺着。只任命尚书左右仆,来共同履行尚书令的职能,统率六

----暂时可以说,是现今大唐最重要的一个职能门。治民先治吏,现如今朝廷蒙生变。官员零落参差不齐。如何任免和选用官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吏尚书的人选,除了武元衡,李世民不再作他想。这个,想必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外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当初,长孙无忌也就曾担任吏尚书一职,由此可见吏的重要。由于武元衡毕竟还很年轻,刚刚才虚岁三十,资历和名望还有些不足,所以暂时也不好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待日后在吏了足以服众地成绩以后,宰相之职是少不了的。

现有的朝廷官员,和东崇文馆的十大学士,成了李世民相人的首选。在与武元衡、陆贽、薛存诚和李勉等人连续商议多日,并听取了十大学士众多意见之后,终于将三省六的人员组合,整理了一个大概。

尚书省,就是实际执行皇帝和朝廷各项指令的职能门。六,也分列于尚书省之下。如果说宰相和中书、门下的那些人是大唐地大脑。那么尚书省,则是中枢神经和四肢了。他们将职能执行得如何,将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中书省,专为皇帝起草诏书与赦令,并负责在旁边边举荐人才、提供计策,是皇帝最亲密的幕僚团。放朝中,除了李勉,没人再能担当起三品中书令这一重要职务了。现在大唐的中书省,形同虚设。起草诏书与赦令的职责,全由翰林院学士代笔完成。原中书令李怀光,本就没在朝中过什么事情,只是个加衔的虚职。李世民决定,任命李勉为中书令;同时为了照顾李怀光,加他为冠军大将军,同样也是三品的武散官。这样也就不会让他有什么失落了。另外又在原来皇帝的幕僚团、翰林院学士中挑选名望卓著的姜公辅,与大儒孔巢父一起担任中书侍郎。东崇文馆中,也有几名学士被选了中书省,任中书舍人。这些人,将成为李世民边的智团与招引天下仕人的幡匾。只不过。他们的实际权力,和另外两个省地官员相比,要弱一下。更多的时候,只是在玩书本和笔

门下省,这是李世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门。门下省最长官侍中,暂时没有特别适合的人选,于是空缺。由左谏议大夫陆贽、右谏议大夫薛存诚。二人一起主理门下省事务。陆势还另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王丕与王叔文,也被调了门下省,任门下侍郎。这四个人,成了李世民今后最重要的四名谏官。细下一观察。这四个人对他,从来都不是低眉顺目十分的顺从。由此也可以见得,李世民就是故意找了一些时常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自己边当谏官。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谏官二字地意义所在。

被诛,所以朝廷现了许多职务的空缺,自然有些事情也无人料理。李世民一面整改班底调集人手接手各项事宜,一边锣密鼓的要重新组建起大唐的三省六

中书省与门下省。都是与皇帝很亲密的门。连办事衙门都设在皇之内。太极殿两旁,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衙门所在。另外,弘文馆就是宰相们日常议事的地方。就在门下省的旁边。那里,也如同是大唐地大脑,每天理的事情,都是关乎天下的重大事件。皇帝除了在上朝的时候是在太极殿,其他的许多时候,也是往弘文馆里跑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