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了。”李世民轻描淡写的说道“另外一件事情,你们也要给朕出出主意。武元衡带兵出征了。打淮西,不管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少得一年,多则三年五载回不来。就算是打下淮西了,武元衡也要在淮西留很长地一段时间善后,料理民生。朝廷上吏部尚书一职就这么空缺着,可不是个好事。朕打算提个人上来接替武元衡,掌管吏部。而且这个人,最好是吏部的旧员,熟悉吏部的工作,本身能力也不差。你们说说,谁合适呢?”
陆贽和马燧这下就纳闷了:这武元衡可是你地嫡系,他空缺出来的职务,应该由你自己钦点人物才是。为什么问我们两个太上皇的旧臣?
但是,既然皇帝开问了,陆贽也只得硬着头皮回答。现在吏部里的人,除了一两个新进的小人物,其他的都是太上皇的旧臣。要选新的吏部尚书,只能在这几人里面选了。陆贽反复推敲了一阵,开口说道:“陛下,吏部侍郎郑瑜,在吏部已经多年。陛下登基之后,他也仍然官居此职。吏制改革地时候,郑瑜的办事能力也是表现十分出众的。微臣以为,此人可以接替武伯苍,出任吏部尚书一职。”马燧自然也没有别的什么意见。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看来你们和朕想的,也相差不大。郑瑜是个人才,平常虽然沉默寡言,但办地都是实事,品性也比较高尚。既然你们也看好他,那朕也就好下决定了。吏部尚书,将由郑瑜来接任。下面,还有一个职务空缺,这可就要马燧来举荐人物了。年轻的李随武元衡出征了,他麾下地左羽林卫,现在是群龙无首。朕需要一个骁勇忠直而且素有威名的人,来担任此职。马燧,你给朕荐一个人。”
马燧的心一下就突突的跳了起来,心中直打鼓:皇帝今天这是怎么了?李可是李晟的儿子、你嫡系的大将、将来的军中栋梁。他走了留下了羽林卫,怎么让我马燧举荐人顶替?这不是让我和李晟、李之间出现矛盾吗?
李世民仿佛就像是看穿了马燧的心事一样,笑道:“别担心。李晟和李那边,朕会去安抚他们的。李出征在外,责任比在羽林卫时更加重大。丢了这个左羽林卫大将军的职,也算不得什么,朕他日会补偿他的。你不要有什么顾虑。”
马燧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更加骇然:看来,皇帝早早的就什么都想透了,才来找我们问事。他今天这样奇怪的干出这许多事情,究竟是何用意?真是越来越搞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