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几条。其一。如果李晟仍然健康的活在人世。这趟差事肯定是李晟的。一来他在西部声望极高,对那边的地理民风和吐蕃的作战风格都相当的熟悉。马燧在能力上并不比李晟差。可是他或许并不能适应西边的战斗。浑,在能力上稍逊一筹,他还没有那个统筹全局操纵一切能力。所以,在元帅地人选上,一时间出现了真空。如果李世民自己不挂帅,是难以找出一个合适的元帅来的。
其二,李怀光已经出征北伐。大唐再出兵征讨陇右,就会与他形成一条统一战线。整个巨大地战场都演变成了一场战役。到时候,李怀光的军队肯定是要与西征的神策军配合的。李怀光威望极高而且职位也高,到了阵前,如果没有一个能指挥得动他的人对他发号施令,是很难形成密切配合的。万一在战局上配合失误,就有可能酿成巨大地惨祸。而能够指挥李怀光地人,本来就不多。皇帝,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唯一人选。
其三。李世民是以军事起家、以军队为根基的皇帝。登基几年来,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事。不管是平淮、讨青、征河北还是出兵北上回鹘,所有地机会和军功,他都让给了自己手下地将军。不得不说,他在军队里的威望在一天天降低。而手下地将军的名声,则在一天天升高。臣盖过君,这可是大忌。如果皇帝不拿出一点军事上的本事来,人员更新换代极快的军队,很有可能只认得将军而不认得皇帝了。自从削去节度使以后,大唐的军权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大将军手中。这些人的威望日隆的同时,李世民也感觉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人的忠诚,既是这世上最值得信任的东西,同时也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在帝王的心术当中,没有人是绝对靠得住了。唯有自己亲手掌握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所以,他需要在登基之后亲自指挥一场巨大的战役,以胜利来奠定自己无上的权威。要让天下人都不要忘记了,他这个皇帝,才是大唐第一将军。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河陇一带,是现在大唐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要收复这里,除了要在军事上做出严密而周详的部署、在战场上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这个中的许多政治关系。河陇,历来就是大唐、吐蕃和回鹘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地方的民族成份也很复杂,历来就是汉胡杂居。丝绸之路上的异邦外民,也有许多是居住在河陇。打起仗来的时候,民族问题是最为敏锐的。许多的事情,都需要皇帝直接来定夺。如果阵前的将军早请示晚汇报,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的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皇帝亲临阵前来亲自指挥。另外,赤松德赞既然下了狠心要密谋一场巨大的战役,也不容李世民自己不亲自接招应敌了。他与赤松德赞之间,始终要有个了断。一山不容二虎,他们二人之间不分个胜败死活,是不会结束的。李世民也清楚,赤松德赞并非等闲之辈。现今,在如此巨大的战役之中能,大唐能和他直接对话的人,并不是太多。同时,赤松德赞的野心、狂妄和无礼,也激发了李世民的斗志。虽然李世民深知吐蕃铁骑在河套平原上的厉害,但也铁下了心来,要与赤松德赞决一雌雄!
皇帝亲自到将作监来定货,可把这里的匠人们吓坏了。再听说皇帝是要定做一副上阵的铠甲,更是让这些人震惊不已。众工匠详细的询问了皇帝的要求、量过了身价尺码,马上动手开工制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