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221-0230(2/5)

朱棣率领大军向李景隆发动了猛烈的攻,而李景隆已经被打了恐朱症,一即溃,这次他逃得更为彻底,单人匹跑了回去,把十几万将士都送给了朱棣。

就在济南城中,铁铉遇到了另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挥使。这位盛庸名中虽有一个庸字,但他本人却绝不昏庸。相反,他是一个极军事才能的将领,不过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没有用的。

朱棣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一反常态,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动采取攻势,他把自己的所有军队列队扎营于城下。他已经打败了所有大的敌人,拥有了更的实力,无数的州府都投降于他,但乎他意料的是,前的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在他组织士兵赶往济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巍的人,正是此人定了他的意志。

因为在他的中,朱棣并不是什么遭受臣迫害,被靖难的英雄,而只是一个搅太平盛世,图谋不轨的臣贼。他的德观念使得他无法去接受这样的一个人成为国家新的主宰。

李景隆的逃走对他们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铁铉和盛庸终于可以摆脱这个蹩脚的家伙,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但更人意料的事,他被放走后并未回家继续过自己的日,而是召集他的学生们,在平日上课的明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课。

已经死去的王省和正在赶路的铁铉是相同的人,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奋斗,区别只是在于一个报国无门,一个效力有方而已。

拿什么去对抗这个可怕的敌人呢,四书五经?仁义德?

这又是一场看似胜负悬殊的较量,很多人如果在书生铁铉的角上,早就开门投降了,事实摆在那里,李景隆最大的六十万军队已经被打垮了,现在城内的不过是些漏网之鱼,而论军事素养,铁铉等人更是无法和朱棣相比。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战术,拚一下,他要让这座城市彻底屈服于他。

铁铉和巍两个人以必死的决心带领一群残兵奔赴济南,可当他们到达济南后,却意外的发现李景隆又吃了一次败仗。原来李景隆一气逃到济南后,整顿了队,此时他的手下还有十几万人。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没有想到朱棣没有留给他这个机会。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反抗就难了。铁铉虽然是个书生,却也明白战争绝非儿戏,如果选择对抗,他就将面对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统帅——朱棣。

[224]

即使你的敌人无比大,即使你没有好的应对方法,但只要你有敢于面对敌的决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平时教了你们很多东西,但其中要义你们未必知,今天我就告诉你们,其中髓就在于此堂之名明二字,请诸君牢记。”说完他便以而死。学生们见此惨状嚎啕大哭,上前救护,已然回天乏术。

223]

此时的济南城里,挤满了人心惶惶的逃难百姓和打了败仗的残兵败将,治安情况也不好,有战斗力的士兵极度缺乏,铁铉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而且上天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朱棣已经带领着他的十几万军队准备攻城了。

巍,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人,他与铁铉很早就相识,且情谊重,就在官员们纷纷跑去投靠朱棣时,巍却从朱棣的属地里逃了来,他的目的和铁铉是一致的——以许国。

这个人叫王省,战争到来之前,他在济担任教喻的职务,过着平静的生活。所谓教喻是官方的教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官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授学生知识。李景隆溃败之后,他被攻城中的被军士兵抓获,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陈词,北军士兵竟然为他所动,放走了他。

铁铉就是在这情况下济南的,他不会想到,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将在这里立下不朽功绩,并为这个城市的人世代传颂。

铁铉在临邑遇到了这位老相识,两人抱痛哭,表明心迹,立誓尽责守护济南,至死方休!

铁铉并不是那幼年熟读兵法,闻起舞的游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读好书和好官。第一次看到战场上血腥屠杀的场面,他也曾经犹豫和胆怯过,以他的官职,如果愿意投奔朱棣,是能够捞个好前途的。但他最终选择了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王省不畏权,不求苟活,为自己的信念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这些都没有用,但铁铉由他自己的武,那就是国的情和不屈的信念。

除了铁铉和巍外,另一个平凡的官员也因为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