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301-0310(2/5)

[304]

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303]

盛就是好啊,觉实在不错。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航的费用,但这钱大明朝还是拿得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躲避,而是纷纷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大的财富,却没有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睛是雪亮的。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过一些小事,如下: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圆满完成外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