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321-0330(2/5)

可是往哪边跑呢?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与此同时,率领锐骑兵的朱棣也快加鞭向本雅失里不断靠近。

过河之后,明军抓到了少数鞑靼士兵,他们供认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就在附近,经过仔细分析,朱棣确认了这一情报的真实,他立刻下令将王友就驻扎此地,自己则率领锐骑兵带上二十天粮继续追击。

本雅失里说:往西跑,西边安全。

朱棣看到了这一场景,便让手下的士兵们去寻找明军尸骨,并将他们就地埋葬,土为安,然后他看着那条湍不息的胪朐河,沉默不语,思索良久,才开:“自此之后,此河就改名为饮河吧。”

而此时的鞑靼却十分没有自知之明,击败明军后,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十分得意,甚至开始谋划恢复元帝国,重新皇帝。因而对瓦剌和兀良哈更加傲慢。这两位尚在梦的仁兄本不会想到,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上,只等砍下去了。

就这样,本雅失里一路向西狂跑,可还没有赶到瓦剌就撞到了朱棣的大军,不能不说是运气不好。

这二位仁兄虽然壮志凌云,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听说朱棣亲率五十万人来攻击自己后,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次明朝政府是来玩命的,无论怎么扳指算,自己手下的这兵力也绝对不够五十万人打的,向瓦剌和兀良哈求援又没有回音,那就只有跑了。

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朱棣终于率领着他的五十万大军远征,目标直指鞑靼!

[325]

会到名将朱棣那闪亮刀锋掠过觉。

朱棣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人生哲学“要么不,要么绝”这次也不例外,为了给鞑靼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凡长江以北全可以调动的士兵,立刻全向北方集结,于是长江以北无数人浩浩地开始向集结地发,到永乐八年(1410)一月,队集结完毕,共五十万,朱棣自任统帅。

无论如何,

兵贵神速,朱棣懂得这个理,而迹象表明,自己寻找已久的目标就在附近!

容不得朱棣的更多叹,大军于同年五月到达了几个月前邱福全军覆没的胪朐河,由于时间不长,四仍然可见死难明军的尸骨和盔甲武,很明显,蒙古军队杀不埋。

瓦剌和兀良哈都十分识时务,而且他们与鞑靼本来就有着矛盾,怎么肯力气替自己的敌人

八年未经战阵的朱棣终于回到了战场,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熟悉,在他看来,江南乡的秀丽和宁静远远比不上北方草原的辽阔与豪迈。

言罢,他便率领大军渡过大河。

与此同时,朱棣派遣使者分别向瓦剌和兀良哈传递消息,大致意思是大明上就要击鞑靼,希望你们不要多闲事,如果多事,大可连你们一起收拾。

朱棣率领着他的大军不断向北方,当军队经过大伯颜山时,朱棣纵登上山,远望大漠,唯见万里黄沙,极尽萧条,二十年前,他曾经远征经过此地,那一年他三十岁,这里还有很多人家,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朱棣叹良多,对边的大臣说:“元兴盛之时,这里都是民居之地啊。”

朱棣终于追上了本雅失里,并立刻向他发动了攻击,本雅失里万万没有想到,朱棣来得这么快,毫无招架之功,被朱棣一顿猛打,丢下了所有辎重,只带了七个人逃了去。战后,朱棣不打收条就全收走了本雅失里辛辛苦苦带过来,一直舍不得丢的那些金银财宝,而可怜的本雅失里就这样无偿地为朱棣了一趟搬运工。

[324]

[323]

原来他们吵架了。

本雅失里是阿鲁台扶植上台的,两人关系一向很好,也甚少争吵,但在得知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前来讨伐时,他们慌张之余,竟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争吵的内容并不是要不要抵抗和怎么抵抗,而是往哪个方向逃跑!

这是一场战场上的赛跑,最终朱棣占据了优势,因为他明智地把辎重和后勤留在了饮河畔,只带上粮日夜追击,而本雅失里却舍不得他抢来的那些东西,带着一大堆家当逃跑,自然跑不快。

本雅失里反对,他说:东边的兀良哈是明朝的附属,决不肯收留自己这个元朝宗室,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这就是朱棣,一个沉迷于战场搏杀,陶醉于金戈铁的朱棣,一个真正而彻底的战士。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本雅失里确实统领着大队鞑靼骑兵驻扎在附近,但他的老搭档阿鲁台却不在边,这是为什么呢?

丝竹之音、轻柔吴语对他没有多少引力,万嘶鸣、号角嘹亮才是他的最

两人僵持不下,越吵越激烈,后来他们决定停止争吵(再不停明军就要来了),分兵突围。

本雅失里发现了明朝大军的动向,他立刻命令队加速前

阿鲁台说:西边是瓦剌的地盘,我刚和人家打完仗,哪好意思去投奔,不如往东跑,东边安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