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581-0590(2/5)

这就是明君的气度。

当年又没有制退休制度,忍无可忍之下,朱见竟然使招,正巧南京兵侍郎显上书要求退休,朱见照例批准,却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朱祐镗是个明白人,他了解文升的能力,便召他京担任兵尚书,这位新任的国防长只比人事长王恕小十岁,也是个老。可他的手段比王恕还厉害,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一时之间兵哭天抢地,风雨飘摇。

这事要搁到朱见上,那简直就算晴天霹雳,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朱祐镗同意了。

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70大寿过了,可习惯一没改,朱见总是能够及时收到他的问候。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时间过短,很多事情说不完(符合他的特),为了能够畅所言,建议皇帝陛下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搞一个午朝。

这两个六七十岁的老虽然发都白了,却十足,他们官龄也长,想当年他们中士的时候,有些官员还在穿开呢,论资排辈,见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们一声前辈,而且这两人经历大风大狼,于权谋,当年汪直都没能奈何他们,何况这些后生小辈的小把戏?

“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

汪直十分难堪,怀恨在心,就找了个机会整了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文升才回到辽东,依旧守他的边界。

[583]

朱见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只有两个字——麻烦。王恕这人自然不对他的胃,可是朱祐镗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价值。

王恕了吏尚书,开始折腾那些偷懒的官员,与此同时,另一个实权门兵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上司——文升。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繁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浚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份把这份工作给编写组里一个刚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兴地接受了任务。

说来稽,这位文升大概还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资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当上了兵侍郎,此后一直在辽东守边界,当时汪直的手下在辽东经常惹事生非,挑起国际争端,可每次闹了事就拍拍走人,帮他收拾残局的就是这位文升,到来领功的还是汪直。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浚心里一琢磨,觉不对劲了:这要不好,可是个掉脑

同志们,朋友们,我是个不愿意活的懒人,可也实在经不起唠叨,不得以此下策,这都是被王老的啊!”王恕啥也没说,净利落收拾东西回了家,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文升也是个机灵人,从他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躲了过去,可这帮人还不甘休,竟然写了诋毁他的匿名信用箭了长安门,这下连朱祐镗也发火了,他立刻下令锦衣卫限期破案,还给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584]

就这样,二位老前辈上台之后一阵猛搞,没过多久就把成化年间的垃圾废一扫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举而定。

当老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看到这句话,大家都目瞪呆,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可朱见也有一肚倒:

弘治二年(1489),学士丘浚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习惯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史料价值极,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传不广。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龄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第一重臣——吏尚书。这位老兄估计经常参加育锻炼,虽然年纪大了,却劲十足,上班没几天就开始考,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可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他向皇帝开刀了。

这下文升算是蜂窝,要知,兵的这帮丘八们可都是人,人家不来虚的,有的下岗当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准备等他晚上回家时他一箭。

时间一长,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他一分,文升却笑着摇摇,只是拉着汪直的手,情地说:“厂公,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声,我好早作准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